摘 要: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就是說習慣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的。幼兒時期是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注重這一時期各種習慣的培養,是為他將來成功走向社會奠定下的第一塊堅實的基石。從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必要性出發,講述良好習慣的主要表現以及相關對應的策略。
關鍵詞:良好習慣;教育;幼兒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用這樣一句最樸素的話語,說明了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性。習慣是行為的自動化,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而良好的習慣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更不是教師強制性命令或者強制性措施就能養成的。讓每個幼兒在快樂中學習,在愉悅中養成良好的習慣,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共同培養,相互滲透。教師根據幼兒的特點,進行一步一步地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內化為幼兒自己的行為,從而使其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必要性
1.社會、家庭對幼兒良好習慣形成的影響
幼兒不良行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現實社會中的不良環境。幼兒年齡小,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幼兒時期是人生的最初階段,可塑性極強,是最適當的養成良好習慣的時期,是培養幼兒種種健全心理、性格的時期。家庭是幼兒的避風港灣,是幼兒學習、模仿角色行為的重要場所。家人的傳統習慣、生活作風、思想品德等對幼兒個性、習慣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幼兒是否誠實、文明、健康等無不與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潛移默化有關。環境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幼兒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從接觸父母、接觸家庭開始的,家庭教育環境不好,家長的不嚴格教育對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造成了極大的障礙。
2.幼兒園對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重要意義
我國儒學泰斗孔子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習慣是一種行為,是一種自然的、不知不覺、是不假思索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和傾向。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在一定的情境下自然而然的“自動化”地表現出來。幼兒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和教師在一起的,幼兒在幼兒園的一切行動都在教師的管理教育之中。由此可見教師對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影響也是很大的。
二、幼兒良好習慣的主要表現
1.良好的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的好壞,不僅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幼兒綜合素質的體現。它包括飲食、起居、排便、衛生等習慣,能做到按時睡眠、起床、安靜睡眠并有正確的睡姿,不挑食、不偏食、細嚼慢咽,飯前便后正確洗手、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等。
2.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
禮貌看起來是種外在行為的表現,實際上它反映著人的內心修養,體現一個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識。要教育孩子,學習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如,“您好”“請”“謝謝”“對不起”“請原諒”。同時,要注意培養幼兒的文明舉止,見人要熱情打招呼,別人問話要先學會傾聽,并有禮貌地回答。
3.良好的道德習慣
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幼兒才能和別人友好相處,積極追求美好的事物,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具有高度責任感,將來才能成為社會上成熟可敬的人。它包括各種行為規則:尊敬關愛長輩,不隨地大小便、不損壞花草、樹木、愛護公共財物,遵守交通規則,能換位思考、團結友愛等等。
4.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績有很大的影響,與幼兒的成材直接相關。學習好的幼兒學習習慣都比較好,而學習不好的幼兒多數并不是因為腦子笨,而是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策略
1.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
幼兒雖小,但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對他們的培養應從大處著眼,引導幼兒從小養成團結友愛、講衛生、守紀律等好的習慣。一個人學好、學壞往往是從細小的事情開始的,壞事再小切勿做,好事雖小也應該做。對幼兒的教育要從一件件具體形象的小事入手,讓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為人師表,對幼兒言傳身教
幼兒的模仿力極強,在幼兒園里他們主要的模仿對象是教師,教師在幼兒的眼中是最偉大、最有權威的偶像,言行舉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作為教師要真正成為幼兒的表率,在良好行為的潛移默化下,幼兒自然形成好的習慣。另外,故事、詩歌、歌曲、影視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也有很強的榜樣力和感染力,幼兒也很喜歡模仿。教師引導幼兒接觸好的藝術作品,通過這些最直接、最具體、最形象的影響來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
3.創設情景教育,同化幼兒
從環境入手,注重幼兒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情感的激發和體驗。在區域活動中,創設“喂一喂,數一數”“它們愛吃什么”“動物寶寶我愛你”等,讓幼兒在喂喂、玩玩中體驗給小動物喂食的快樂,提高幼兒使用勺子的能力,同時養成幼兒不偏食的習慣。
4.利用家園互動,促進養成
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不能只停留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還需要家長積極配合,教師與家長達成共識,取得教育幼兒的一致性,共同對幼兒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幼兒園進餐時,教師有時不能顧及到每個幼兒,設計進餐表請家長配合,關注幼兒在家里的進餐情況,同時指導家長不要過分訓斥幼兒,或對幼兒的無理要求百依百順,而一定要采取正面引導的方式。教師和家長對幼兒的進餐情況進行交流和溝通,根據幼兒的進餐狀況,調整教育方法,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
幼兒階段是一個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習慣不好,則終生受其害。因此,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
(作者單位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