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正在以全新的理念漸漸取代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改革中依然存在諸多的制約因素。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往往不如在音樂課、美術課上活躍,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數學教學中不拘泥于陳舊的教學模式,活躍氣氛,走進學生的生活,使數學課堂活起來。
一、濃厚的學習興趣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數學知識掌握得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不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盲目地要求學生按照機械型的學習方式,必然會使學生喪失學習數學的信心,從而對數學產生反感。可見興趣的高低與學習效果息息相關。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我用分月餅的故事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設計,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這樣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數學。
二、融洽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教為主,在這種狀況下,學生很被動,體會不到參與的快樂和創新思維的開發,更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新課程提倡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首先,需要教師放下架子,不僅僅是組織者、引導者,還應該是學生的朋友,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此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是平等的合作者與交流者,只有教師全身心融入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共建有利于個性發展的課堂氣氛,才能將學生帶入自覺忘我的學習境地。讓學生在愉悅中掌握所學知識,把數學課堂變得生動而富有情趣。其次,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要真誠地學會傾聽、賞識和鼓勵,只有這樣才能在快樂中學習,在成功中長大,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才能樂其學。”
三、精心設計的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一門藝術。問題設計得好,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帶動整個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如果設計不當,則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做起,使我們的教育和教學,真正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既要有深度,又要體現層次性,使學生在不斷地“跳一跳摘到果子”過程中充分享受探索的樂趣。在數學課堂上要靈活地把握提問的時機,要避免只讓學生回答“是”或“不是”的問題。此類問題不僅影響教學效果,而且會使學生喪失求知的欲望,只有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在數學課堂上,要針對課堂教學實際情況,隨機引導,及時調控課堂節奏,真正使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活”起來。
四、創設良好的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如,在關于概率一節“可能性的大小”教學中,我讓每個學習小組模擬現實情境做轉盤游戲:課前將轉盤分成大小不等的幾個扇形,并分別涂上綠、藍、紫、白四種不同的顏色,它們分別表示冠軍、亞軍、季軍、優勝者。再在課堂上讓各個小組都動手做轉盤的游戲,并對中獎結果作了記錄。游戲后,我問同學們:“你在轉出結果之前,頭腦里會想些什么?”“猜我會得什么獎?”“可能得什么獎?”我緊接著問:“有四種可能:冠軍、亞軍、季軍、優勝者。”“每個獎次出現的可能性相同嗎?”“不相同,圓心角越大,可能性越大。”學生通過玩游戲,加深了對可能性的理解,充分感受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一樣的。這樣的處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也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燒鍋鎮鄉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