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就必須在教學中進行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的訓練。教育學生做好語言文字的積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給學生創造機會學會表達。通過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可以更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課是字、詞、句、段、篇的綜合藝術,在語文課上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已被所有教育者所認同。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靠的是長時間的積累,循序漸進的訓練。只有反復進行訓練,才有可能培養出學生出眾的語言表達能力。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怎么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借鑒他人的經驗,并結合自己多年的探索和思考,淺談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幾點做法:
一、課前準備,讓學生充分的預習
預習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預習時,先把要預習的內容快速閱讀一遍,使自己對新課做到心中有數。初步知道新課中哪些是一看就懂的,哪些是看不懂的。然后帶著這些問題細讀第二遍,速度要放慢一些,一邊細讀,一邊思考,遇到不認識的生字、不會解釋的生詞、不理解的語句,要立即查工具書搞明白,掃清閱讀障礙,實在搞不懂的問題,就把它記下來帶到課堂上,聽課時再去解決。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看法,強調動筆讀書的重要性。預習時要記筆記,筆記可以記在書上,在書的空白處或有關內容下圈點、勾畫或批注;筆記也可以記在本上,記下作者簡介,新字新詞,把重點和不懂的內容綱要記在本上。課堂上,當教師講到自己所找的重點和疑點時,一定認真的一邊聽、一邊思考,聽出教師講解的思路。經教師講解后,有些問題仍不明白,就要抓緊時間和機會向教師發問,提出自己的疑問,直到把預習中找出的疑點弄明白為止。
二、朗讀的作用是促進感官全面活動,強化情感體驗,提高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加強朗讀的練習,對學生進行規范化的訓練。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制造機會開展多樣化的讀書訓練,訓練的形式有錄音范讀、教師范讀、學生單獨讀、學生自由讀、分角色讀、齊讀、輪讀。通過形式多樣的讀,使學生經歷對文章從感知—理解—評價等階段。理解之后的讀,是對課文的消化、吸收、積累和內化,是將知識轉化為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
三、激發學生求知欲望,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交流
興趣是走向成功的基點,是學生對教育活動的一種注意、傾向、積極態度和喜愛程度。在課堂上,教師設計的問題或活動,如果非常符合學生的興趣,那么學生自然會集中精力,與教師共同來探討這些問題,積極參與活動。以興趣促進交流,提高學生的表現欲望,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被充分利用起來了,學生愿表達、會表達、善表達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養。
四、保護學生的自信心
學生有了自信心,才有表達的欲望,才能主動地接受語言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體罰、責怪、諷刺挖苦及較少的注意,都不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對學生,教師應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和支持,適當的贊美言辭是滋潤自信心的雨露。珍視學生的成功,聰明的教師從不會壓抑學生躍躍欲試的愿望,而是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疑問和見解,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語言能力的培養中去。
五、轉變角色,學生互教互學
學生嘗試教師的角色,讓他們在課堂上做一會兒教師,來講解一個題目或某個小知識點。教師坐在學生的座位上和其他學生一起傾聽。在此過程中,允許其他同學提問,讓他來解釋。這樣一來,每個同學都會充分準備,字斟句酌,生怕自己表達不清或者是表達不好。這樣的活動雖然在組織上要花費很多精力,準備時間較長,活動周期也較長,但學生反映較好。這說明只要教師提供給他們機會,學生是愿意表現自己的,他們愿意主動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教學觀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創新,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模式的實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中越來越重要。通過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完全可以更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參考文獻:
吳洪成.有效教學的技能與藝術[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05.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太山鎮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