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實施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面貌煥然一新,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教學效率和效果明顯優于改革之前。然而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問題一:穿新鞋走老路
案例:某位教師在教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數學第一冊“5以內的加法”時,先讓學生看圖片回答:左邊的小朋友手里拿著幾個紙鶴?右邊的小朋友手里拿著幾個紙鶴?一共有幾個紙鶴?接著教師在黑板上寫出算式后,再用同樣方法教學下一個例題。最后,教師指揮學生完成書上的“做一做”……
分析:這位教師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其實學生還是在教師的框架內轉動,這是不利于他們的發展的。不但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賴或習慣于跟著教師走。
新課程教學體現的是開放的文化,只有開放才有空間,才有選擇,才有合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觀念,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求知,學生能想的讓他們想,能說的讓他們說,能做的讓他們做,真正實行開放式教學,以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的發展。
問題二:死記硬背,不求甚解
案例:一些教師在教學幾何圖形的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問題時,往往不注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的教學,一帶而過,匆匆組織學生操作一下,就總結說出公式,然后讓學生死記硬背,僵化套用公式去解決問題。
分析: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拔苗助長的做法不但不能幫助學生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而且使他們對數學產生了恐懼甚至是厭惡心理。在實踐中我們看到,有的學生擅長于用形象思維立體地理解數學,有的學生更趨向于用邏輯思維抽象地理解數學。因此,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在適應學生思維特點的基礎上,理解數學并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只有自主建構過的才是學生自己的,教師教給學生的東西對學生來說存在著距離感,不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得有多深刻和透徹。對于學生來講,他們需要的是經過重組后在頭腦中留下的真正屬于自己的那些東西。由此可見,學生需要的是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數學,而不是單純地死記硬背。
問題三:教法簡單僵化,教學效率低
案例:一項調查表明,很多學生心中的數學就是“數字、符號、公式和運算”,還有的學生認為:數學就是“用公式計算”和“背方法”的學科。認為數學具有實用性功能的只有30%的學生。
分析:為什么學生感覺到的是數學的枯燥乏味,體驗不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原因就在于有的教師不善于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往往習慣于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認為只要學生在做題時都能做對,那就是好的教學。把本應活潑的課堂變成了傳授知識、灌輸知識的課堂。
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材料時應盡量從學生實際生活中直接去提煉數學問題,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數學問題生活化。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元角分”時,創設生活中的超市購物這一情境,規定每個小朋友帶10元零錢,又準備了一些學生喜歡的商品,然后要求他們去購買。孩子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購買方案。緊接著問,如果購買整元的,你會選擇哪些?整角的呢?接著教師扮演售貨員,指定學生購買商品,在購買過程中需要找零錢,這時教師隨機點撥元角分之間的進率。這樣學生在高高興興的游戲中,既認識了元、角、分,又深刻理解并記住了它們之間的進率,還學會了實際使用。這一情境的設計,激起了學生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必備的、常見問題的興趣。正如古羅馬教育家魯塔克指出: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這就是說,只有點燃學生心靈的火種,才能感動學生學習科學;在數學課程中只有超越“科學世界”,關注生活世界,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兩家子鎮同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