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成績,怎樣才可以學好數學呢?這里我談談進行數學教學的一些做法。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初步喜愛數學的情感
師生關系是否融洽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如果學生不喜歡上課老師,對上課老師有著畏懼感,那么他就不可能用心上這節課,甚至于從心理上排斥這節課。所以要想學生喜歡你所上的學科,必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呢?第一,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師的人格魅力一旦形成,很自然就在學生中樹立起威信,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每個學生,使學生尊重你,愿意聽你的話,愿意接近你,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喜歡老師,就喜歡這一學科。 第二,維護學生自尊,不要輕易批評學生。小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較差,在課堂上容易講小話,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用眼神制止,或者用暗示性語言,或是通過表揚紀律較好的學生進行提醒。第三,用心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思想動向。與一般的孩子溝通相對來說較容易,但對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學生,這些孩子因為隔代管教、缺少家庭溫暖,會顯得敏感易怒,不太愿意接受教育。這樣的孩子如果我們對他們施以耐心、愛心、關心,用心與他們溝通,與他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孩子喜歡你,他們自然也會喜歡你的數學。
二、常以和顏悅色的提醒,讓學生以最佳狀態面對數學
小學生正處于良好行為習慣初步形成的階段,部分學生不可能整節課規規矩矩認認真真地上課,因此,對于課堂上不遵守紀律的學生, 如果只是指責、怒罵,效果會適得其反。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首先要寬容,以和顏悅色的眼神、語氣去提醒、教育他,這樣他會更樂意接受,愿意去改正。
三、巧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本就枯燥,要想學生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地聽講,掌握要求要掌握的知識點,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果我們能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巧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效果就完全不同了。比如:做減法算式,當涉及到需要借位符號時,孩子們很容易弄錯。想到孩子們喜歡孫悟空,于是我就指著借位符號說:“這個小點(借位符號)是孫悟空的變身,只要它在哪個數字頭上,哪個數字就要變身,數字1—9都要變成比原來數字小于1的數,0則變成9,變完之后才能減。”再如:進行整數除法豎式教學時,當遇到落下的數不夠除必須補零時,孩子們總會漏掉補零,于是每次講到這個地方,我都會強調說:“這個零呀我們一定得把它補上,可千萬別把它當成雞蛋吃了。”孩子們都被逗樂了,并且在“樂”中牢牢地掌握了這個知識點。
四、聯系生活實際改編例題,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根據這一特性,每次講新課,我喜歡把例題改成緊密與班上學生相聯系的內容。尤其喜歡以那些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孩子來做例題的主角,有時還得把成績好、認真聽講的學生穿插進去,免得讓大家在心中形成一種定性:例題的主角是不聽課的學生。如果這樣,誰都不愿意做我例題的主角,難以激起學生興趣。這種改編課本例題的教法很讓同學們喜愛,每次我一提到班中學生的姓名,大家的興致就特別高,都希望自己能成為題目中的人物。如四年級下冊的數學課本上有這么一道例題:姐姐和弟弟一共有180張郵票,姐姐郵票張數是弟弟的3倍。姐、弟各有郵票多少張? 我把其中的“姐、弟”改成我班同學的名字“文炬和光真”( 文炬和光真聰明但較多動,不認真聽課),當我把他們作為題目的主角時,他們馬上把耳朵豎了起來,不再亂講話,其他學生也更認真聽講了,因為他們都想成為數學題中主角,讓他們感受到數學是有趣的。事實證明,把數學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讓數學服務于生活,關鍵在于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現實生活中的常識,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就能發現無窮無盡的興趣點,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自然輕松地接受知識,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小學生喜愛數學學科,教師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和熱情。小學生對新鮮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講授方法,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別開生面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目的。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