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書本,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課程資源開發有助于在更廣泛的領域和范圍去選擇各樣資源,實現校內和校外資源搭配、融合和補充,有助于用更優越的課程資源代替傳統的課程資源,用開發和創制的課程資源彌補現存課程資源的不足,由此優化課程資源結構,創造環境,實現育人目標。尤其在應試背景下,美術教學的諸多點面對課程資源的拓展具有啟發與推廣的意義。課程資源在美術及其他學科的拓展從多種層面體現了人性解放、職業解放、智慧解放,伴隨著信息社會的知識爆炸,課程資源不為考試所累,適時而變,才能從更長遠的角度培養出適應未來競爭的人才。
一、美術教學課程資源拓展的幾個點面
美術學科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創造性很強的學科,這種開放性、實驗性、容納性,就意味著課程資源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進步。
1.“趣味課堂,魅力課堂”中,趣味課程資源的拓展尤為重要。在美術學科中,將活動與教材結合是個普遍采用的教學手法。例如:開展制作橡皮印章、土豆印章、吹塑紙版畫……鍛煉動手能力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雕塑與版畫藝術的理解。還有“給父母的賀卡”“我們的化妝舞會”“大家的作品展與義賣展”等活動的開展都是課程資源的良好延伸,學生在過程中興趣濃厚,參與積極,升華情感。這樣的課堂延伸與嘗試也提醒著教育者應注重對知識的加工、改造、內化,聯系生活與趣味,從實際需求出發,貼近學生情況拓展課程資源,提升教學效果。
2.“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都提醒著我們實踐性資源應用課堂的重要性。美術學科中典型的寫生與參觀都是很好的方式方法。以筆者所在的城市為例,參觀古元美術館,可使學生在情境中了解珠海本地杰出美術家、美術史,增強了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互動,促進其理解并融入地域文化。“我愛校園景色寫生“,可幫助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獲得熱愛校園的親切感與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回歸感,產生深沉而獨特的審美體驗與感受。教材是課程的載體,并非全部,實踐性課程資源的拓展可超越、選擇、變更、補充文本性資源。各地都有地域性的資源,合理、有效的運用實踐性課程資源會使教學事半功倍。
3. 美術教學中多種活動式教學,會激發出更多創造性和偶發性的課程資源。它有利于多學科滲透,跨邊界重新組合教學。《美術課程標準》中“綜合探索”領域體現了教育綜合和創造力培養的趨勢。以筆者所在學校的美術課堂為例,在講到中國民間美術一節中,筆者會將民間手工藝的介紹開展為多個主體性活動。例如“面具之美”包括非遺及面具知識的介紹,面具的制作與文化及審美的賞析,學生作品的小組展示、討論與網站、板報、班徽、比賽等的擴展應用。創造性地對教材“彈性空間”的充實,可加強課程內容的關系,挖掘各種資源潛力和深層次價值,將美術學習提升到文化學習的層面,激發與培養人向更寬廣的領域發展。
二、美術教學對課程資源拓展的意義
1. 美術的實踐性、趣味性和創造性,對課程資源、教育教學、培養育人等環節有深遠意義。實踐性、趣味性和創造性的課程資源拓展與利用,體現了教師在觀念與行為上的進步,會促進教師、學生共同進行角色轉化、成長和發展。教師是知識擁有者也是學習者,終身學習者。教師學生一起獲取知識,共同成為知識的提供者,學習的合作者和組織者,這是科學和進步的學習方式。美術教學中實踐性、探索性的方法是在不放棄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鼓勵與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種貼近生活的教學對培養人格健全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具有積極的意義。
2. 美術綜合化教學對其他學科有推廣意義。課程綜合化是科學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世界教育的趨勢,美術教學活動化、綜合化,融合文史哲等方面的實踐與表達,加強了學科間的聯系與滲透。對其他學科具有推廣意義。學科間教師合作是教育思維的轉換和也是痛苦的自我更新,它有利于能力互補,共同完成任務,分享他人智慧成果。這種超越傳統的行為方式,需要教育者開放的胸襟,迎接、吸納新的文化要素。課程資源綜合化開發不僅有助于學生成長,也可加強教師間的合作與凝聚力,促進團體整合,是教師成長有效途徑。
3. 美術多元化、多樣化教學,對綜合、發散課程資源,全面推動教育發展有推動意義。多元化、多樣化教學,綜合創造性運用課程資源使美術教學趣味盎然,它對其他教學同樣適用,單一的接受性學習只會固化教學資源,束縛學生發展,而研究性、參與性、體驗性和實踐性學習,可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態度、價值觀的整體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在未來社會中的競爭能力,進而全面推進教育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