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必須重視挫折教育,提高中學生的抗挫折能力。這對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使他們有效地學習與生活,更好地適應社會,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作為中學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更應重視在教書育人中對學生加強挫折教育,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一、學會應對,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
“失敗乃成功之母”。任何理想目標在實現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困難和障礙,遭遇挫折與失敗。自強者絕不因失敗而灰心喪氣,放棄成功的努力。
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指導學生要學會應對。在做每一件事之前,要對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挫折有個充分的估計,事前做好必要的心理準備,在行動過程中,要對自己的缺點、不足以及客觀存在的困難有清醒的認識,心理對挫折有所準備。那么,在遇到挫折時就能做到心情坦然,鎮定自若,從而提高抗挫折的承受力,達到心理防衛的目的。其次,當挫折發生時,應學會運用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理智地解脫挫折。有些挫折是由于自身一些無法克服的條件限制而造成的,如因相貌、智力、家庭出身等難以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的因素而造成某方面的挫折時,就要教育學生應面對現實,正確認識自己,進行自我安慰,并引導學生轉移注意力,調適情緒,將消極性情緒轉化,將挫折的壓力升華為積極進取的動力,以達到心理平衡和情感的升華。
二、學會正確分析原因,改善挫折境遇
人在遇到挫折后,會自然而然地對挫折的產生進行歸因,要注意兩種歸因傾向:一是外歸因。有些學生總是把自己遇到的挫折歸結于外在因素,如社會環境惡劣,同學沒情分等。二是內歸因。有些學生則總是把失敗歸結為個人的內在因素,如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等。這兩種傾向都是不正確的,很難找出挫折的真正原因。應從正反兩方面的相互補充、相互印證中完整而深刻的分析。就像科學實驗,只有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才能排除許多不確定因素。在挫折中暴露出許多不易發現的問題和弱點,學會正確分析,自我的反省,進而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方式,才有利于正確面對挫折境遇,有利于自身的成長。
“窮則思變”,要學會改善挫折境遇。在挫折中,不要甘于現狀,陷于困境,應想盡辦法改善處境。現代社會是一個迅速發展變化的社會,人的境遇也會隨之迅速變化。積極應對變化的環境,不斷開拓創新。與其在挫折和逆境面前怨天尤人,不如面對現實,積極行動,靠自己的力量拯救自己,最后走向成功。
三、學會受挫后合理宣泄情緒
現代醫學證明,因挫折而導致的消極情緒,如果長期郁積于內部,就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應引導受挫折的學生采取適當的方式,將不良情緒排解或宣泄出去。但是,有的挫折者采用遷怒于人,損毀財物,行兇報復等不合理方式宣泄情緒,卻害己害人和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違背社會道德,這種不合理的情緒宣泄是不可取的。因此,受挫學生應學會采取合理的情緒宣泄方式。例如可采取以下方式:
(1)引導學生通過交往等方式傾訴情緒。教師可創設一種情境,使受挫的學生可以自由地表達他受壓抑的情感,宣泄心中的苦悶和委屈,以達到心理平衡。比如引導受挫學生向自己信賴的老師、同學、朋友、親人等傾訴,將自己的苦悶、悲哀、憤怒、悔恨等不良情緒盡情地傾泄出來,在傾訴的過程中減輕心理負擔,并通過對方的勸慰、開導和理解,進一步改善自己的情緒狀態。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開誠布公地與鬧矛盾的一方交換意見,解開疙瘩,消除誤會;或者引導受挫學生通過寫日記、書信傾訴心聲,在書寫的過程中緩和自己的情緒。
(2)引導受挫學生通過有益的活動釋放情緒。當學生因受挫折而郁悶、痛苦、哀怨、憤怒時,可以引導他們參加感興趣的活動,比如聽音樂、打球、踩自行車、參加聚會等。避開挫折情境,轉移注意力,甚至還可以讓他們在熟人面前或到無人處大痛哭或大喊一番,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釋放出壓抑情緒,消除心里緊張和心中積郁。
四、勇于社會實踐,和諧人際關系,積極面對挫折
要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就應自覺主動地將自己置于充滿矛盾、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去磨練,參與社會實踐,總會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因此在社會磨練的過程也是提高自己人際交往能力的過程。學會與人交往、認知、做事、共處,和諧人際關系同樣是培養抗挫折能力的重要途徑。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