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的五年級第二冊課文《楊氏之子》時,我嘗試運用五個環節的小學古文教學法,通過“讀——悟——議——仿——背”培養學生的學習古文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讀:首先要讀通課文。引導學生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男女生賽讀”等不同形式的朗讀方法,做到不添讀、不漏讀、不讀破句,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初步感知。
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我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讀懂古文的方法。例如:借助注釋法、聯系上下文法、拆字組詞法、近義詞法等。如: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為設果”,我就讓學生板書——“XX聯系法”;學生運用近義詞來理解“聰惠”,我就冠之以“XX近義詞法”。還有“XX借助注釋法”、“XX拆字組詞法”……
當孩子們看到自己和小伙伴的學習方法竟然成為“專利”寫在黑板上,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個個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不出10分鐘,孩子們就用集體的智慧把小古文串成了一篇流暢的現代文。
議:趁熱打鐵,我不失時機地問道:“你認為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四人小組討論討論。”教室旋即像炸開的鍋熱鬧起來,孩子們熱火朝天地議論起來。兩分鐘后,我提問,有的說:“妙在孔君平用楊氏之子的姓氏開玩笑,楊氏子也用孔君平的姓氏開玩笑。”有的說:“楊氏之子沒有生硬地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回答既婉轉又有禮貌,使孔君平無言以對。”……
仿:當孩子們悟出楊氏之子的語言藝術的巧妙后,我對孩子們說:“楊氏之子那么機智,口才那么了得。你們這些吳氏之子、張氏之子、陳氏之子……敢不敢挑戰楊氏之子,試著仿寫孔君平和楊氏之子的對話?”話音剛落,原來洋溢著歡樂氣氛的教室頓時靜了下來。孩子畢竟是孩子,喜怒哀樂都寫在臉上,只見一個個都皺著眉頭說:“好難喲!老師,這是古文耶!”“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于是,我對孩子們說:“同學們,仿寫古文一點也不難。”我環視了教室一周,發現墻上有一幅荷花圖,于是我請班上的小才女何婉賢上講臺,我指著荷花圖對她說:“此是君家花!” 何婉賢抓抓腦袋,突然眼前一亮,指著我興奮地說:“未聞森林是先生家園!”孩子們一聽何婉賢的回答,全都樂起來了,一個個爭先恐后地舉手說:“老師我來,我來!”我也樂了,說道:“我們就根據各自的姓氏來仿說,同位之間先練習。”教室又像炸開的鍋一樣熱鬧起來,孩子們指手畫腳地說開了。
十分鐘后,我提問。部分學生還進行全文的仿說,請看以下例子:
李氏之女
江門李氏之女十一歲,甚聰惠。高倚淇詣其姐,姐不在。乃呼女出。為設果。果有李子,高指以示女曰:“此為君家果。”女應聲答曰:“未聞高樓是姐姐屋舍。”
戴氏之子
江門戴子浩十二歲,甚聰惠。溫家輝詣其弟,弟不在。乃呼戴出。為設果,果有袋裝,溫指以示戴曰:“此為君家袋。”戴應聲答曰:“未聞溫州是弟弟故鄉。”
蒲氏之子
江門蒲洋飛十一歲,甚聰惠。曹雨妍詣洋飛,蒲家花草茂盛,曹指蒲公英以示洋飛曰:“此為君家草。” 洋飛應聲答曰:“未聞曹操是姐姐祖父。”……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激始發靈光”。從孩子們迸發著智慧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們是在玩中學古文。原來古文不是那樣深奧晦澀,學古文也可以讓孩子們會心地笑起來。
背:通過“讀——悟——議——仿”四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課文的意思、寫作意圖、句式結構已經很熟悉,這個時候引導學生把小古文背下來,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兒了。不到五分鐘,全班學生基本上都朗朗上口地背下來了。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