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和學習的自覺性,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提示他們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學生自覺掌握知識的一種教學的方法。
教學包含著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數學教學中實行啟發式教學就是要啟發學生動機,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要啟發思維,多問多思,在獲取與運用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從教以來,本人從這個觀點出發,抓住操作實驗,設問深思,歸類整理幾個環節開展啟發式教學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通過操作實驗,激發興趣,啟發思路
操作實驗在數學教學中實際上是做數學“實驗”,即演示或者擺弄直觀教具。抽象的數學內容不易為學生理解和掌握,通過直觀教具往往可以使一些內容具體化,形象化,特別對中學低年級學生,可以引起學習興趣,啟發思路,解決難點問題。
例如,“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180°”,在小學我們就用剪紙或摺紙拼圖驗證過這個結論,而在初中教學時,實驗演示則應抓住拼圖時角的頂點位置的隨意性,可以定在形內,邊上和形外,也可與原形的某一頂點重合。同時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去做,讓他們參加“演出”,使他們進入到“角色”中去,從中進行觀察、分析思考,啟發學生尋求證明的途徑和方法。激發興趣,促進思維,達到解決問題、提高思維能力的目的。
有關數學“實驗”的材料,可布置學生準備,動手做也可以,充分運用身邊的學習工具,如課本、練習本,紙張、筆、盒、三角扳、繩索、圖釘和周圍環境的實際材料等。這些實在的現成材料,由于經過學生動手做了就十分熟悉,一經教師啟示,便更富有啟發作用。
二、 學則需疑,設問深思,提高思考力
做學問需從疑難問題開始。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自主探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設問是教學的關鍵,那么“問題”從何而來?如何用問題啟發誘導學生思考?
1.數學“實驗”中提出問題。如講圓和直線的位置關系時,就可以用一支筆和一個圓形要求學生進行演示,擺出兩者之間的不同位置。可以提出下面的問題:
(1)圓和直線有幾種不同的位置關系?(2)這幾種位置關系的特征是什么?(3)能用什么數量關系表示這些特征?這樣輕松而愉快的一節課,學生經老師的提問、引導、交流,就在合作中掌握了知識,達到了教學預期目的。
2.在教學過程中,從數學各分科的縱橫方向上聯系挖掘問題。如在講完“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一點到兩腰的距離之和等于腰上的高”后,引伸和改變命題的條件,把“底邊上任意一點”改為“底邊延長線上任一點 ”,然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結論,進而再把等腰三角形改為“任意三角形”,一步一步啟發學生登上一個又一個高峰,啟發學生由因索果,進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
三、歸類整理,形成結構,加深理解記憶
教學中,及時把所學的內容進行整理歸類,形成結構,就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和運用。
首先,引導學生疏理。在實驗中,將教學提問和議論所學習的內容整理成“點”。如上面提到的學習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時,可以疏理成:1. 直線和圓有三種位置關系:相交、相切、相離;2. 三種位置關系的特點:相交、有兩個交點;相切:有一個交點叫做切點;相離:沒有交點;3. 議論結果:相交<=>d < r,相切<=>d = r,相離<=>d > r ,經過整理,形成完整的一個知識點,就有利于學生的記憶。
其次,對各單元的知識和方法的整理,按它們中互相關系整理成線。如在講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時,先復習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把不等式與解方程有機地連成線,這既學習了新知識,又讓學生重溫了舊知識。
第三,指導學生把學習過的內容和方法整理成“塊”。在歸類整理中,必須十分重視整理過程的啟發引導,促進學生進行分析,對比理清知識、方法的內在聯系,再歸納概括,從而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基礎、提高能力,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探究、交流與合作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真正做到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啟發式教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