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以社會科學知識為主要載體的顯性德育課程,然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的部分學生對思想品德的學習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抗拒心理,主要表現為厭學、逆反、抵觸等。產生上述消極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方面的負面影響,也有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制約,更有我們教學方法上的偏頗和失當。因此教師必須努力改進教學策略,巧設情境,活化課堂氣氛。
一、貫徹以人為本,創設和諧情境
新課改倡導的是“人性化”教育,目的在于“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思想品德教學要大力貫徹個性化原則,把每個學生都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通過學習,努力挖掘學生身上的優點。因此,思想品德教學要創設一種和諧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安全、自由”的學習,體會應有的人文關懷,享受人生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悅。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做到思想上不歧視和壓制他們;學業上信任和支持他們;生活上關心和愛護他們。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關系和諧了、情感接近了,學生就會愉快自覺地接受教育。
二、 轉變教學方式,創設情感情境
長期以來,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方式主要是“滿堂灌”。方式簡單化、形式化,其效果往往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特別是當代的中學生思想活躍、善于思考,競爭意識和價值觀念增強,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欲,敢于直言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并渴望得到周圍人們的理解。為此,思想品德課教學應通過寓教于樂、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寓教于行,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如我在教學九年級《承擔關愛集體的責任》時,先播放Flash動畫《三個和尚》,再組織學生討論兩個問題:為什么眾人拾柴火焰高?為什么三個和尚卻沒水喝?(回答時可舉例包括本班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經歷、一些體育比賽項目、寓言故事、格言警句等。)要求比一比哪一組答題速度快,哪一組答題準確率高,哪一組紀律最好討論進行得最有序。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在分析中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形成正確的責任感,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三、理論聯系實際,創設活動情境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取得任何完全的知識,就必須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下功夫。而一次專題采訪、一個調查報告、一次社會實踐活動等,都是鍛煉學生設計、分析、思考、行動諸方面能力的好機會,這些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聽平凡人說,讓事實說話,合時代節奏。這種“境教”還具有針對性和說服力,有助于學生產生情感體驗,轉變思想,樹立正確觀點,提高素質。例如,在教學《友好交往禮為先》時,我先讓學生在課前搜集校園中不文明不禮貌的現象,包括不禮貌的語言、不禮貌的態度、不禮貌的行為。在搜集整理的過程中,學生看到了現狀,聽到了危害,感受到了不文明的言行給他人帶來的傷害,從而取得了生動形象的教育效果。
四、構建生活課堂,創設故事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真實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學中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發動學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使學生感受到政治不是課本中條條框框的知識,政治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政治。在生動活潑的故事情境中培養學生關心生活的習慣,體會學習的樂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指導學生行為實踐,做到知行統一。如學習《難報三春暉》時,我讓學生回想自己曾經歷過的家庭沖突,然后設計成小品表演,并思考:當時是怎樣解決的?學習了這一課后又應怎樣解決?全班學生都能踴躍發言,從而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學生的道德認識。
五、巧留時空空白,創設懸念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在內容的表達上留有適當的空白,為學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間,力求在啟動學生思維的基礎上,在鼓勵他們嘗試探究的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了教材的開放性、示范性、引領性。如在學習七年級《身邊的誘惑》時,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有人向你遞了一支香煙,你該怎么辦?” 問題剛問出,學生便紛紛發言:有人認為偶偶抽一下沒所謂;有人認為不應該理睬;有人認為應該拒絕并勸說他們戒掉。我趁機播放出吸煙可能誘發疾病的圖片并引導他們認識到中學生抽煙的危害。這種設計懸念讓學生探討的方法比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