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學習而言,興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興趣,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探求思索,促進學習成功。
一、發掘詩歌的境界
1. 從形象入手,著眼于詩中描寫的客觀物象
在古詩詞中,絕句的表現題材更為日常生活化,詩人們常以平淡瑣屑的生活小事入事,寫得蘊藉有味,充滿詩意。趙師秀的《約客》就是這樣的代表性作品。“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這首詩描述了詩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主人與客人事先有約,但過了夜半還不見人來,由此詩人難免不了產生了焦慮不安、孤獨寂寞的心情。“黃梅時節家家雨”首句點明了季節和天氣狀況。“家家雨”極言雨水之多,也為下文“有約不來”埋下伏筆。“青草池塘處處蛙”寫池塘蛙聲,以鬧寫靜,襯托出主人候客時孤寂清冷的心境。詩的第三句點明詩題。“過夜半”說明候客已久,當然也頗含對客人負約的抱怨之情。“閑敲棋子落燈花”一“敲”一“落”極富情致,可見主人候客的急切之狀和悵惘失意的心情。
2. 從意境入手,享受詩的美好
詩是言短意長地感染人的文學,以含蓄為上乘。讀詩,通過反復咀嚼,密詠恬吟,得到一種意味。這種意味就是詩歌作品本身的含蓄蘊藉。讀詩讀出味來,說明觸及到了詩的弦外音,鑒賞到了詩的含蓄美。如蘇軾《惠崇(春江晚景)》,這是一幅題畫詩。在教師簡要分析后,學生腦海中很容易產生一幅畫面:竹林外綻放著三兩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幾只鴨子在自由地嬉戲。教師再進一步分析:為什么只描摹三兩枝桃花?這里的“暖”字體現了什么?學生在細細揣摩詞句后會發現這幅畫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兩枝。似蜻蜓點水,卻將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畫家是無法表現的,而蘇軾卻以鴨子示水暖,那一個“暖”字帶給人的是春機的盎然,將蘇軾由惠崇的畫得到的感受再傳給讀者。此時讀者眼前浮觀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畫,而是蘇軾筆下的動態畫,感受到的是蘇軾豐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對自然的熱愛和敏感。
二、感悟詩歌的情感
1. 抓詩眼悟情感
讀詩要抓詩眼。所謂詩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現主旨,顯得特別精彩的字詞。如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最后一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中的“憐”就是整首詩的詩眼。一個“憐”字準確地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萬種情思。再如《黃鶴樓》一詩中“日幕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天凈沙·秋思》中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中的“斷腸”,都是詩歌中的“詩眼”,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捕捉住了這些字眼,也就捕捉住了詩歌的靈魂。
2. 找方法悟意境
在詩歌的寫作中,詩人很經常用到渲染烘托的手法來表現情感。渲染烘托這兩個詞本是繪畫的傳統技法,在詩詞中也經常用景物描寫來渲染某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某種心情。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首句“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的江天,織成了無邊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三、啟發聯想和想象,進行詩詞文本與生命靈魂的對話
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時空跌宕,跳躍騰挪,非聯想、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 “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字風流,境界全出。老師就要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再現春江碧透、柳綠桃紅、蜂蝶翩躚、鶯飛鳥鳴或者月影姍姍、風來花動、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領會詩句深邃的意蘊和含蓄的感情,獲得閱讀欣賞的愉悅和二次創造的滿足。古詩詞浸潤著漢民族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讀者只有放眼廣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釣和一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癡守節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