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就像教師為學生準備的飯菜,只有以人為本,用心制作,才能美味可口,營養均衡。學生“不吃”或者“多吃”,教師“不管”或者“硬塞”都是不科學的。那么,教師怎樣為學生精心烹調既可口又有營養的作業餐點,既減輕學生負擔,又提高學習效率呢?
一、層次性
時間分層。語文課程應該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在完成作業時間上進行分層要求,能有效保障后進生“吃得了”的問題。例如:在課堂上就要求背誦的段落,允許課堂上背不熟的同學回家繼續背到熟練為止;基礎字詞的掌握,優等生要求當天“消化”,后進生可以拖延幾天,逐步進行鞏固。讓不同等次的學生都能摘到屬于自己的“果子”,獲得成功的體驗。
量的分層。作業并不是大眾化的“多多益善”。我們可以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對其不同的發展要求進行增減。對于學習能力強、智力發展好、知識掌握較快的學生可增加作業量,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是必要的。每課的基礎性練習,必不可少,這是為了使全體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至于教師結合課文內容設計的一些拓展性練習,他們可以自主選擇做與不做。如背誦練習,一般學生與部分能力稍強的學生,可以區別對待,在必背段落中增減。這樣,可以讓特長生獲取自由發展的時間,一般學生也能得到充分練習,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培養自信心。
難易分層。作業的難度應稍微高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具有一定的思考價值,學生才會對其產生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把作業設計成不同等次、難度的作業,讓學生自由進行選擇,從而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夠比較積極地參與作業,享受到做作業的快樂。如在學了《語言的魅力》一課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1)摘抄描寫讓·彼浩勒的語句,并仿寫一句話。(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嘗試補充省略號的內容。(3)搜集生活中有魅力的語言,寫出你的感受。這樣的作業布置由易到難、由簡到繁,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二、趣味性
唱一唱:教學《愛我中華》這首詩歌,可以讓學生學唱這首旋律優美的歌曲。
畫一畫:教學《草原》一文,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課文描述的情景畫一幅《草原美景圖》。
演一演:教學《包公審驢》一文,學生各自選擇喜歡的角色,加入適當的想象來演一演。
將學習從單一的抄抄寫寫中解放出來,同樣是作業,只要我們試圖去改變,學生就會做得興趣盎然,不亦樂乎。
三、多樣性
課前擴展。布置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通過查找資料,對作者的生平和作品進行了解,并查找文中主要人物的簡要資料,可以通過上網查尋、查閱參考書籍、向周圍的人了解等,整理成“摘抄”筆記。
課后延伸。學習完課文,對課文的內容理解了,但并不意味著學習告一段落,相關資料的閱讀和課后拓展、探究學習依然是語文作業的內容之一。學了《草帽計》后,請學生去了解三十六計并通過小組合作形式展示相關內容,這樣的作業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日積月累。天才在于勤奮,知識在于積累,學習語文知識就需要不斷地積累。新課程目標要求積累自己喜歡的詞句,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以及校外生活實踐中得來的優美詞句。我想可以讓學生建立幾個本子,摘錄名句名篇、好的詩句和成語,還可以多舉行一些優秀作業展覽、講故事、課本劇表演等活動,激發學生積累的興趣。“積土成山,風雨生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千里之行基于跬步,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完成了知識積淀,為學生日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奠定基礎與能力。
提倡練筆。每次接手一個新的班級,我都會要求學生養成寫日記、周記的習慣,堅持每周寫一篇周記。老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選擇周記的內容,要寫所見、所思、所感,寫讀書心得、仿寫、續寫課文、編故事等等。老師發現好文章及時讓他在全班同學面前交流,激發學生練筆的興趣,讓他們在練筆中獲得樂趣。例如:學了巴金先生的《海上的日出》一課中日出時的景象后,要求學生展開想象,說一說我們欣賞完這樣的美景,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并完成相關的語言練習。學完課文后,讓學生觀察日落時的景象,仿照課文寫一寫。通過這種小練筆,學生會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而不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