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主要分為講讀課文和略讀課文,講讀課文選材經典,集中體現了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及重點,因此眾多老師都視其為重點,花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進行精雕細琢,而略讀課文卻通俗易懂,不被人“看好”,多被人“一筆帶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略讀課文固然淺顯,可它卻是檢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不可缺少的輔助材料,因此對它的教學不容忽視。
一、提高朗讀能力 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語文的。教師要善于通過各種手段,找準教學切入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而“朗讀”是小學階段要培養的四大能力之一,也是重點之一。繪聲繪色地朗讀不僅能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讀中領悟文意,更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略讀課文多為孩子們喜愛的、生動的兒童文學作品。分角色朗讀正是他們最歡迎的閱讀形式,例如:教學《院子里的悄悄話》一文時,通過老槐樹和小槐樹的有趣對話,使大家了解年輪的有關知識,我在課堂上讓學生分別扮演老槐樹和小槐樹,模仿他們的語氣進行朗讀,并且在小組間進行比賽,看看哪一組讀得好,課堂氣氛頓時熱烈起來,教室里響起掌聲與笑聲,通過幾輪的競賽,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了解了故事情節,理解了文章主旨,掌握了科學知識,不但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使他們在輕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識,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以簡單的形式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二、抓住關鍵詞句 進行寫作指導
通常許多老師都能把作文指導貫穿在講讀課文中,而在處理略讀課文時往往只注重理解文意,其實,略讀課文中也不乏好詞好句值得學習借鑒。例如:《紙奶奶的生日》一文中,通過各種類型的紙向紙奶奶祝壽告訴我們紙的發展、品種、作用,文章通俗易懂,可它的“精華”就在于作者對各種紙進行自我介紹時生動的動作、神態描寫,同樣是“說”就有:“恭恭敬敬地對紙奶奶說”、“擠到紙奶奶跟前,開口就說”、“搶著自我介紹”、“特地擠到前邊,大聲喊”、“慢條斯理地對紙奶奶說”。因此,我首先讓學生找出這些詞句來,然后與他們各自的身份、特點、作用對應,從而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豐富,再“趁熱打鐵”引導、教育學生在寫作中注意遣詞造句,學會抓住細節進行描寫,這樣學生體會更深刻、具體,且容易接受。
三、揚起想象風帆 培養創新能力
想象是孩子的天性,是創造力的源泉。在《我和太陽比賽早起》教學中,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已經知道這是一篇描寫日出前后及日出時美麗景色的文章,為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誰能把你想到的畫面畫下來?”,他們立刻活躍起來,展開想象的翅膀,揮動絢麗的彩筆,勾勒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再如在學習完《神筆馬良》一文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有一支這樣的神筆,你會用它畫什么?”。孩子們想象的火花一下就被點燃了,答案五花八門:“我會用它畫一座友誼之橋,架在大陸與寶島之間,讓兩岸人民友好往來。”“我 會用它畫一副眼鏡,盲人戴上它可以重見光明。”孩子的心地是多么善良、純潔,只要我們抓住“時機”有效引導、開發,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感受人性美 陶冶情操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文道統一”“文以載道”。“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重要的基礎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而小學語文課文中的許多略讀課文具有很強的人文性,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如《金色的魚鉤》這課,“他收斂了笑容,眉毛擰成疙瘩”, 那是因為老班長看到兩個小戰士端著搪瓷碗不吃魚湯; “他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嘴也露出一絲的笑意”, 那是因為老班長看見小梁他們吃完魚湯;他堅持去釣魚、挖野菜,那是因為老班長關心他的小戰士,為了讓戰士吃魚湯,哪怕自己“瘦得皮包骨頭,眼睛深深陷了下去。”在這種情況之下,他還是舍不得喝魚湯。老班長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圍繞著他的戰士。在教學時,可引導學生仔細推敲對比老班長見小戰士不吃魚湯時及見小梁把魚湯喝下去時的神態變化,還有老班長的消瘦外貌,在閱讀中在思考中體味革命前輩在艱辛的革命戰爭年代,為了奪取革命的勝利,為了子孫的生存和幸福,舍己為人,勇于獻身的精神,使學生深受教育,讓學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用革命先輩們的鮮血換來的,必須好好珍惜這幸福的生活。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