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學生,用大愛之心包容學生
還在念小學的時候,我的老師就跟我說過這樣一席話:如果足夠聰明,其實教師是一份很輕松清閑的職業。教書育人,其實就跟母親給小孩喂飯一樣,你辛辛苦苦地追著他,喊著他,要求著他,小孩子往往是跑得更快,吃的更少,更抗拒你的。聰明的母親,不應該老是跟在孩子后面跑,應該靈活一些,多動動腦子,多想想法子,多找找路子,心定神閑地坐在那兒,等著孩子自己主動過來吃。教師也是,不必時時刻刻板著一張臉,動則嚴厲批評,不必事事苛求完美,整日的嘮嘮叨叨。那些孩子,十來歲的年紀,天真爛漫,眼睛里耳朵里腦袋里全是新奇又美好的事物,他怎么會懂得你的滔滔不絕的道理?怎么會喜歡你日復一日麻木的臉?所以,親愛的同事們,別對我們的學生這樣“用心良苦”,因為這樣的“用心良苦”,嚇跑了學生,打消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這樣的“用心良苦”,孤立了老師,隔閡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所以,做一位聰明又輕松的教師吧,帶著滿滿的美美的笑容走進教室,眼神里盛滿慈愛,學生是安靜的,給予贊許,學生是努力的,給予鼓勵,學生是勤奮的,給予夸獎,學生吵了鬧了不聽話了,也不生氣,轉轉彎,傳遞出你的不喜歡,你的不同意,再適時耍些小手段,稍微懲戒一下,學生們就知曉了。也許很多同事還不知道,其實,學生們都是很聰明很細心的小家伙,你的一言一行他們都已經了解了呢!總而言之,別做一個讓學生們厭煩的老師,也別做一個讓學生們害怕的老師,聰明的人,應該做一個讓學生們敬畏的老師,七分尊敬,加上三分畏懼,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的,又保有了教師的威嚴。
二、吸引學生,用出色的教學能力教導學生
六年級上冊有首曲《天凈沙,秋思》,有位老師是這么授課的:集體讀,全班讀,個人讀,然后一句一句講解,把每句詞的意思清清楚楚抄在黑板上,全班讀,然后背,然后串聯起來,先背詞,再背意思,抽查個別學生。末了,出幾道習題,還是翻譯詞的意思,一個課時遠遠不夠。我覺得學生們真是太累了,好像一個個木偶,無思想,無意識,教師則扯著根線,往東往西,不帶情感地表演。另一個老師的上課流程則是這樣的:首先導入——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然后寥寥幾筆,畫了一幅畫:一個小村子,日沉山頭,殘霞滿天,裊裊炊煙,朦朧看見老樹上棲息著一只烏鴉。一群白雁飛過,放眼望去,青翠的山,碧綠的水,葉黃草枯,只有那花,還紅艷艷的開著。學生們看了畫,頓時興致勃勃的。老師就問:這畫中是什么季節呀?有什么景物呀?學生們一一答開了:秋天,景物有村子,落日,殘霞。老師滿意了,又引導孩子們觀察景物特點,村子是小的,日落殘霞炊煙則說明是傍晚了。學生們看得入迷,聽得津津有味。老師這就導入正題了,這么美的景色,元朝的一位曲作家白樸,短短一首曲就把意境表達出來了,我們來帶感情讀一讀吧。學生們讀得不錯,那位老師再適機點撥一下,學生們就讀得入情入境了。接著,她就引導學生把景點分組,村子,落日,殘霞三個一組;輕煙,樹,鴉一組,分四組,用不同色的粉筆圈起來,然后點著引導學生們讀,兩遍過去,大多數人都能背了。接著讓學生們看書本里的注釋,把注釋送回曲里,稍加講解,學生們就理解得通透了。
三、培養學生,用持久的熱情成就學生
教師是一份比較辛苦的職業,幾年十幾年的光陰磨掉了飽滿的熱情,所以,很多老師就習慣了,平淡了,波瀾不驚了。我覺得這是一種遺憾。教學固然是一段漫長的時光,是一個需要不斷付出的過程,但是,每一年,我們面對是不同的面孔,每一日,我們都與學生一起進步,每一個時刻,我們都享受著好心情——社會重視教育,學生感激師恩。這樣充滿幸福感和成就感的職業,為什么會倦了呢?我們常常把學生們當做一顆顆種子,懷著美好的希望播種,傾盡心力澆灌,盼望他一下子長成百年大樹。但是,時間卻放緩了腳步,磨去三五年,他依舊年少天真,懵懂無知,遠遠達不到我們心上早已設定的要求。我們看得太遠了,太著急了,無法耐心等待學生們慢慢成長的那個過程,我們失去耐心了,失望了,久久的,就不再關注了。其實,幾十年的教學生涯,每個教師都應該好好規劃的。把每個十年都當成一個目標:該培養多少學生?用什么樣的方式?如何提升自己?目標清晰的擬定下來,不激進,不消極,一步一個腳印,一個一個目標的超越,優雅淡定,熱情也就不會褪了。有目標,就有熱情,有熱情,就有干勁,有干勁,就有能力,就能培養出積極向上的學生,教學工作就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了。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