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性學習就是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對將要學習的新內容進行自主性學習的過程。目的是讓每個學生帶著有準備的頭腦進入課堂、進行學習,讓教師以學生的學來確定教的內容和教的形式,更好地為學服務。
一、前置性學習與傳統預習的區別
前置性學習是立足于傳統預習又高于傳統預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指的是教師向學生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學習。它是一節課的開端,是學生自己摸索、理解的自學過程,也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環節。前置性學習充分到位,課堂上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重難點,進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形成合理的、多元的認知結構,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特有的學習方式。而傳統的預習則是指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前為上好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的過程。它往往局限于特定內容機械性的學習,學習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不夠。比如小學英語傳統的預習內容一般都只是要求學生去記單詞背句子,久而久之,學生就形成了“模式化”,預習變得機械性,興趣缺失,效果不理想。而前置性學習則是不僅要求學生去記單詞背句子,而且還要求學生對知識要拓展延伸。這樣,學生學習的方向明確,目標不再單一,自主學習的興趣倍增,學習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二、前置性學習要有目的性
前置性學習是一節課的開始,也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環節,它是為接下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做準備的,是具有很強的目的性的。如在學習用英語介紹家人這個內容時,給學生布置的前置性作業是:1. 準備一張家庭合影,選擇好介紹方式,并進行演練。2. 建議的介紹方式是:家庭成員整體介紹、家庭成員逐個介紹、采訪介紹…… 3. 建議運用的句型:There are… This is… He/She is… Who is he/she ? Who are they ? …than… .等。這樣的前置性作業目的性非常強,直接告訴學生這項學習的目的就是要你準備物品和練習好介紹的方式,這就為課堂教學做好了充分的鋪墊,為提高課堂效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前置性學習要有可操作性
“生本”教育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要求把一切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提倡把學習、思考的時間、空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給學生提供一個鍛煉自學能力的舞臺。因此,前置性作業的布置一定要有可操作性。為了讓學生順利地完成前置性作業,教師可在布置作業時對完成的方法進行適當的指導。如在學習《My favourite season》時,布置學生先試著了解“四季”的基本情況。當我布置這個任務時,學生都面露難色,不知從何下手。這時我對這份作業進行了適當的補充:同學們可以問問長輩們,“四季”的氣候、自然景觀怎樣?各有何不同?也可以上網找找關于“四季”的更多信息。我這樣作了一個簡單的引導后,學生們好象似有所悟,都表示很有信心完成此項作業。后來在課堂教學時,同學們準備的材料都很豐富,學起來效果自然好多了。
四、前置性學習要有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使學生的學習具有連續性和創造性。所以,學生能否興趣盎然、充滿熱情地去完成前置性學習,要看教師布置的前置性作業是否有足夠吸引學生的地方。如在學習《We love animals》這課之前,我先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愛的動物并學該動物的叫聲和動作。此時學生興趣盎然,紛紛舉手要求上臺介紹、表演,其他同學的興趣也來了。這時,我才布置前置性作業:剛才同學們介紹了哪幾種動物?它們的叫聲和動作有何不同?你還能說出其他的動物嗎?你知道這些動物在哪里生活嗎?這樣,學生帶著我的問題滿懷興趣地回家認真查找了動物方面的相關知識,在課堂上交流著自己所認識和喜愛的動物,儼然是熟知動物的動物學家。
五、前置性學習的內容難度要適當
前置性學習是學生在學習新課內容之前就開始完成的一項作業。因此,教師在布置前置性作業時不但要考慮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還要考慮到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理,內容難度不宜過大,盡量設計得簡單些,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學好知識并不是遙不可及的,讓他們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自己的進步。這樣,學生既不會對這項作業有厭煩、恐懼的負面心理,又能在完成作業后有一種成就感,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與保持極大的學習興趣。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