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用較少的時間和精力,追求更大的教學效率與教學效益,使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一、巧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國教育家布魯納也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可見,興趣對于學習有重要的意義:興趣是學習的直接動力.有了學習興趣,便能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率就高,反之,學習效率就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如果要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思考,親自參加學習實踐,就必須首先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中學生好奇心強,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幽雅動聽的音樂,鮮艷奪目的色彩,美麗斑斕的圖畫,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多媒體的使用可以提供這種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的教學信息,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的推導過程時,利用多媒體的交、合、并、裁、展、移等多種形式的動畫效果,再加上必要的解說和優美的音樂動態演示,使學生身臨其境,產生立體的效應,更加生動逼真.通過畫圖的演示,不須教師講解,學生自己就可以找出解決方法,同時在無形中建立了間接的概念.
二、巧用多媒體,增大知識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要上好一堂課,必須要認真備課,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需要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獲取大量信息,優化教學內容.龐大的書庫也只有有限的資源,況且教師還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頁一頁地翻,這個過程要耗費教師大量的時間.而現在的多媒體教學,借助于電腦、電視機、視頻展示儀、網絡等,能快速提供和處理大量的信息.比如在展示問題時,我們就是只用最簡單的PPT就能夠制作出多種文字切入效果,通過動畫、音效、色彩等信息全方位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加深學生對問題的印象,促進學生記憶和理解數學概念.在講解一些較復雜的幾何圖形時,也可以預選借助于課件來完成,從而節約了課堂時間,也就提高了課堂的信息容量.
三、巧用多媒體變靜為動,突破教學重難點
概念對學生來說往往抽象難懂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難點.利用計算機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觀化使知識簡單、明了讓學生容易接受.多媒體課件動態圖像演示讓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讓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其突出的較強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促進學生在原有的認知結構基礎上,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數學教材中許多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得出、結論的推導,重點都在“過程”,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一種“清晰”的“動態表象”有利于他們的思維的發展.例如在講解《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時可以利用課件作如下演示:先顯示兩個處于外離狀態下的圓,接著分別作出這兩個圓的半徑之和與半徑之差,然后讓兩圓逐漸靠近,這樣就依次出現了外離、外切、內切和內離四種位置關系.每出現一種位置關系就停頓下來,并顯示出此時兩圓所處的位置關系的名稱.然后把表示圓心距的線段移出來分別與表示兩圓半徑之和與半徑之差的線段進行比較.讓學生自己仔細觀察,并歸納出在每種位置關系下圓心距與兩圓半徑之間的關系.這樣借助多媒體課件生動、直觀的演示,學生可以很好地掌握圓與圓的各種位置關系以及此時圓心距與兩圓半徑之間的關系.
四、巧用多媒體促進師生之間進一步的交流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及時收集、處理反饋信息.以往的教學要進行學生之間的交流,除了語言之外只有請學生上黑板來板書,往往要耽誤很多時間,又由于黑板的局限性不能展示更多的不同見解,利用實物投影儀可以直接展示學生的練習、作業、作品不同見解進行對比、更正錯誤、鼓勵創新,可以調動更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教師既可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又可及時調節、處理學生學習過程中以及作業中所反映出來的種種問題,從而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五、利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在備課、課件的設計和制作上確實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課前的精心設計和準備,卻能極大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課堂上,教師只要點按鼠標,就能在短時間里直觀、形象地演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揭示概念.例如:幾何圖形是中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一些感性經驗,但空間觀念是十分抽象的,對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較復雜的圖形,為了使學生能很快地抓住問題的實質,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圖形的設計,讓圖形的某些部分出現閃爍,強化視覺效果,增加信號對學生頭腦的刺激.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