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具有審美教育功能,在學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語文能力的培養、文化素養的形成等諸多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如何才能夠使詩詞教學達到預期的目的呢?
一、找準情感基點,以情激情
古詩詞的本質特征是抒情的,這就決定了在詩歌鑒賞過程中必須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里,雖幽必顯”。因此要使學生很好地體味詩人的情感,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應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新,在課堂上找準情感基點,以情激情。要引導學生追尋詩歌背后蘊涵的情感,體驗情感美,這是詩歌教學的重中之重。古代詩人各有特征,他們或因生性樂觀而閑適,或因看透人生而曠達;或醉心于田園,或沉迷于山水;或因老友分離而憂傷,或因故知相遇而狂喜。每個詩人的性格不同,經歷也各異,于是詩歌中就流露出不同的思想感情,感悟它們我們就可以體味世間百味。
二、知人論世,創設情境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教師要搜集有關史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身世際遇以及作品產生的時代,做到“知人論世”。在介紹作者時,要改變傳統的介紹方法,補充一些生動的史料,把這些史料加以整理,以故事創作情境,生動形象、繪聲繪色地把這些藝術化的故事講給學生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此外介紹詩詞不一定要在課的開頭,可以根據需要安排在課的開始,也可以在對作品進行分析時穿插其中,不要流水賬似地敘述一遍作者的生平經歷,而是要通過介紹他的生平展現出他的精神世界,包括思想感情和個性氣質,目的是帶領學生進入作者的精神狀態,以作家獨特的心理品質打動學生,使他們與作家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教師要注意引用最能反映作家精神氣質的材料,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充滿感情地展現作家獨特的人格魅力。
眾所周知,閱讀跟主體所處環境,主體情緒密切相關。時代的不同,生活境遇的懸殊,使今天的高中學生閱讀古典詩詞容易產生“隔膜”感。因此,古典詩詞教學中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必不可少。教師通過創設情境營造氛圍,使學生對閱讀材料產生“親近感”,從而形成良好的專注感受鑒賞的心理機制。以杜甫《蜀相》的“感受鑒賞”為例,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手段展示成都草堂的近況,截錄展播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五丈原臨死前的衰颯形象,先從直觀上讓學生有一種滄海桑田、華屋山丘之感,使教學在一種肅穆、蒼涼的氛圍中展開。與此相應,教師應以深沉、傷痛的言語敘說杜甫對諸葛亮的敬仰以及寫作此詩時杜甫經歷的坎坷。兩相映發,使學生沉浸其中,“感受鑒賞”的任務就會主動去完成。學生主體的積極探求也因而變得輕松、順暢。
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文學是人學。”古往今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體驗作品中的情感,我們的教學設計不僅要讓學生理解作者寫了什么和怎么寫的,還要讓學生明白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以《宋詞四首》為例,被貶黃州的蘇軾在《赤壁懷古》里沒有去寫周瑜如何指揮千軍萬馬馳騁沙場的雄姿,而是選取“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這是為什么?這是借周瑜的年輕有為來感嘆自己年近半百而功業無成。寫“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是借周瑜的優雅從容,來感嘆自己被貶后的人生狼狽,處境的艱難。
比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中體現出來的“期待——追尋——明志”的心理歷程不也是和我們很親近嗎?“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的確難求他就不去求了。“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這就撩起了浪漫主義詩人的期待,他要去追尋了。追尋什么?他在追尋高而奇的登山之景,更在追尋“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這一祥和融洽之仙景。這是對他現實生活中“賜金遣返”的諷刺,是對爾虞我詐,遭受排擠的控訴。率直可愛的李白如夢初醒,似乎還留著傷痛,“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及時行樂吧,借酒澆愁吧,傷痛時的感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性情的男人。文章至此,也不愧為偉大作品了。但是李白說“不”,真男兒不能逃避,不能隨波逐流,面對打壓排擠,李白敢于鄙視權貴,不媚不屈,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吼聲,來表明自己的志向。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