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就書面表達的個性化目標作了規定:“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可是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作文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假、大、空”現象,或人云亦云,老調重彈;或矯揉造作,無病呻吟;或空發議論,空洞無物。那么,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現狀?如何才能提高學生作文個性化能力呢?
一、抒寫真情實感,培養創新意識
1. 抒寫真性情。真情實感是作文的生命,是作文個性化的基本特征。高考優秀作文有一個打動人心的共同點,那就是富有真情實感。因此,如滿分作文《最后一座土坯房》和《總有一種期待》,均以“情”動人。因此在作文訓練中,教師首先應要求學生寫事實,講真話,抒真情,明實理。每次作文,要求學生寫自己熟悉的生活,或有獨到體驗的生活,杜絕使用虛假、胡編的材料。同時要讓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走向學生真實的生活,用正確的眼光去審視生活,去體驗生活的滋味,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孕育情感。
2. 培養創新意識。作文的創新是指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等,是作文個性化的精髓。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觀察生活,或縱向聯想、或橫向聯想、或追因溯源,對生活現象進行深入的感受、領悟和思考,見人之所未見;要鼓勵學生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想人之未想,言人之未言。如學了《孔雀東南飛(并序)》后,要求對文中的人物進行恰當的評價,有學生只寫了簡短的一段話,但在列舉事實的基礎上高度評價了劉蘭芝的母親,“愛子女者莫過于母親”。對此,我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當然,對不健康的,或情緒偏激的觀點就另當別論,應給予指導。
二、減少寫作束縛,凸顯寫作主體
1. 命題靈活。蘇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指出:“教育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動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效的作用。”命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文學積累、思維習慣等,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話可說;命題形式應靈活,半命題作文、話題作文、新材料作文等,讓學生都有想表達的思想、想抒發的感情、想發表的感悟。因此教師要允許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去寫,讓每個學生作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而“發揮高效的作用”。
2. 形式多樣。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寫日記、周記、隨筆、雜感等形式的小作文,并把學生優秀習作,在課堂上展示,或張貼在學習園地,或集訂成本,或推薦給各類報刊發表,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還可讓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寫作活動,如辦習作專欄、班級小報、搞詩歌朗誦會、參加文學社團、征文比賽等活動。
3. 評價多元。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寫作往往有明顯的導向性。教師應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做到“因材施評”。根據學生的起始情況,加強過程評價,建立學生習作檔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看到學生的進步,看到作文的亮點,寫評語多鼓勵,少批評,盡可能多地創造讓學生成功的機會,享受成功的樂趣,增強成功的信心。
三、個性化閱讀,讀寫有效結合
1. 重視個性化閱讀。很多學生作文缺少真情實感,難以展現個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個性化閱讀。在教學過程中可多用啟發式或探究式教學方法,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時間和機會,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探究。如學習《項鏈》時,我設計了三個問題:(1)瑪蒂爾德向往“高雅和奢華的生活”,是不是愛慕虛榮?(2)她在舞會上的成功表現,應該怎樣看?人應該不應該抓住機會表現自己?(3)項鏈原來是假的,你對作者這樣的安排怎樣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給他們交流的平臺,讓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得到提升。
2. 讀寫有效結合。首先,變單純吸收的閱讀為勤于表達的寫讀。在閱讀教學中讀、議基礎上的寫讀練習既能豐富教學內容,又能有效提高學生作文個性化能力。如學習了《游褒禪山記》后,我讓學生找出自己最有感悟的一句話,并說說感悟。有的學生說“予亦悔其隨之”,說明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盲從;有的學生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說明不管登高游覽,還是做學問,要達到某個境界,非有堅強的毅力不可等。其次,要鼓勵并指導學生多讀有益的課外書籍,而且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指導學生勤寫讀書筆記。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