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規范小學生用語,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語文能力,根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理念,我把每節語文課的前10分鐘設置為“課前練功臺”, 作為魅力語言的靈動前奏,用于給學生開展語言交際活動,通過“信手拈來”功、“唇槍舌劍”功的實施策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一、“信手拈來”功——在聚沙成塔中苦練基本功
“信手拈來”功,是以訓練“聽、說、讀、寫”為抓手,從信手拈來的素材中為學生創設了平臺,讓學生快樂練功,愉悅表達,在聚沙成塔中培養語感,規語言,感受語言的魅力。
1. 成語名言我來說
“成語名言我來說”操作流程:開辟園地——主持帶讀——成語名言沙龍——教師評價。首先在教室前面的黑板的一邊開辟“課前積累”園地,每次語文課前,由主持人將2個成語,一則名言寫到黑板上,帶領大家用普通話讀準字音,然后講述成語名言故事的來源,或講述這個成語名言需要注意的地方,或啟發同學們造句,或讓其他學生分別作補充并能適當地加以評價,最后由老師作評價,評價的要求側重學生的儀態、聲音、發音、表達。每周評選一個“金話筒”并進行獎勵。
實施前2周讓綜合能力好的同學帶頭當主持人,便于其他同學理解訓練的形式和程序;之后采用按座次順序進行,每天的班干值日生負責督促語文課前提前寫好成語名言。
2. 經典詩文共賞讀
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著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華夏源遠流長的經典詩文,是文化藝苑中經久不衰的瑰寶。而日積月累的經典誦讀,不僅對提高孩子的道德修養、人文素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也讓孩子們在平時習作中能運用自如,與他人交流時能脫口“而出”。
每天課前練功臺則成為激揚經典的主要陣地。誦讀內容:低年級:《新三字經》《弟子規》;中年級:《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0首》;高年級:《論語》。誦讀方法:主持人要在課前把相關的內容抄在黑板的一角,用普通話帶大家正確朗讀一遍,然后簡要講述大意或自己所了解的背景、故事等等,也可讓別的學生進行補充評價或自由提問等等,形式靈活多變。
3. 時事新聞我來談
我利用課前練功臺為學生獻上一碟精致的“小吃”—— 時事新聞我來談,包括“三分播報、兩分評論”。操作流程:以座次為序,每天安排一名學生收看中央電視“新聞聯播”,在第二天語文課前向全班口述重大新聞,限時三分鐘,并于課后抄在黑板報上。隨后進行兩分鐘自由評論,包括主持人、其他學生及老師。每周評選一位最佳評論員。除此之外,還可以播報自己目睹的校內外時事新聞。
二、“唇槍舌劍”功——在刀光劍影中修成正果
為了錘煉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我設計“海闊天空來演講”和“練筆比武擺擂臺”這兩大活動,做到以語言訓練為中心,加強語言的運用,通過培養聽、說、讀、寫、書等語文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1. 海闊天空來演講
古語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我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話題,讓學生展開唇槍舌劍的辯論,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比學生圍繞單純的話題死讀演講稿,老師簡單評價要實效、鮮活得多。如某日,發現一年輕母親拉著兩歲左右的兒子在公園散步,兒子一不小心摔倒,嚎啕大哭,母親卻視而不見,讓其自己爬起。路人皆斥這位母親冷漠。我卻以此為素材,第二天課前練功臺上拋出這樣的話題:是冷漠還是真愛?讓學生分為正方和反方進行辯論。5分鐘后不分伯仲,布置大家回去收集資料第二天繼續辯,結果雙方每天都有新的佐證材料,真可謂刀光劍影、煙焰漲天,難分難解。結果,一個話題辯了一個星期。
2. 練筆比武擺擂臺
(1)“戰”前。據小學高年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把這次比武分為男隊和女隊,并由學生各自選出隊長一名,每節語文課前派出一名代表到講臺前朗讀自己的日記,要求大方得體,吐字清晰,聲情并茂。為了一舉奪魁,各隊還成立智囊團,派出“探子”,采用了“田忌賽馬”的策略,一時各路人馬齊聚,局勢緊張,合作能力得以培養。
(2)“戰”中。“戰場”上,雙方選手朗讀作品后,要求大家圍繞中心,選材,重點,詳略,題目,是否具體生動、真實等方面紛紛發表意見,按“先優后缺”的原則,做出公正評論并投票。大家唇槍舌劍,一時刀光劍影,難分難解……最后老師作為主裁判,對每篇文章優缺點進行總結性陳詞,結合學生評委票數判出輸贏。還重點就一兩個方面讓大家現場給文章提建議,共同潤色。
(3)“戰”后。走下戰場,無論上一場比賽輸贏與否,馬上進入第二天的備戰狀態,總結雙方成敗的原因,口頭表達?儀態儀容?寫作水平?馬上調整,選好人員。因為,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王者”。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