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說,藝術與金錢的關系從未如此密切。近年來,因收藏而一夜暴富傳奇故事的廣為流傳,不斷激勵著更多資金涌入藝術品投資領域,諸多藝術品基金、信托等金融工具的介入,更將浪潮更推向頂峰。而2012年,一度井噴的藝術品市場卻丑聞跌出,監管層出臺整治文交所、提高藝術品稅收等政策,更促進了藝術品價格的節節暴跌,也令眾多到期的藝術品信托面臨對付難題。料峭春寒,中國的藝術金融之旅,將如何發展?
藝術資源變為金融資產
正如《藝術生意:全球金融市場背景下的當代藝術》的作者Noah Horowitz表示,“在最近幾十年,藝術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生意,如果想全面了解藝術世界以及我們與藝術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必須了解介入其中的金融力量。”
據早幾年前的一份企業發展分析報告,嚴格意義上講中國迄今沒有一家具一流競爭力的世界級跨國公司,“形象與聲譽管理能力難以適應全球化的挑戰”。而有專家認為,“藝術資本”正是企業形象與聲譽管理能力的一個絕對夠硬的指標。據粗略統計,世界500強排名前50位的企業中,至少30家以上從事藝術品收藏,動輒投入數千萬甚至上億美元,并以博物館形式展現企業形象。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德意志銀行、荷蘭銀行、摩根大通銀行等歷史悠久和規模最大的幾家銀行,都有相當完整的藝術銀行部門和一整套藝術銀行服務系統。而中國絕大多數企業不具備這種大手筆的經濟實力,藝術理念和藝術勇氣……
摩帝富藝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亞洲區總經理黃文睿表示,“藝術金融化的構想非常好,可以刺激藝術產業的發展,如果沒有資本進場,這個產業就發展不起來。”最近幾年,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迅猛發展,金融資本介入以及相關體系的建立完善,將藝術品變成一種投資品,實現金融資本與收藏、藝術品投資的融合,將藝術資源變為金融資產。可以說,中國已進入藝術金融化的初級階段。
藝術與金錢的關系從未如此密切
在國外,金融業與藝術聯姻由來已久,瑞士銀行、德意志銀行、花旗銀行等世界知名銀行都已通過積極參與藝術項目或以藝術基金、藝術品抵押融資、藝術信托等模式直接介入藝術投資,通過藝術公關或直接投資獲得商業上的隱性或直接利潤。在國內,自2005年民生銀行介入藝術領域點燃藝術品金融化熱潮以來,中國藝術市場2011年進入金融資本全面深化和制度性布局時期,眾多藝術機構和藝術基金有計劃地投入中國藝術領域,中國藝術市場重新謀篇布局格局逐漸出現。然而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成功,在更廣泛意義上是金融體系的失敗。隨之而來的藝術品市場整體調整及政策改變,按下了藝術金融急速發展的緊急制動門……
對于很多人來說,艱難的2012年終于過去了。伴隨專家和各方對于2013年市場依舊是買者為王的現金市場,未來2-3年市場依據處于調整的預言,料峭春寒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亦迎來利好信號,先是伴隨文交所的整改,兼集最具潛力的藝術品投資手段并廣受市場質疑的藝術品信托在被稱為“藝術品信托的退出之年”的前后兩個月誕生5款產品,再是世界兩大拍賣巨頭蘇富比和佳士得均預測2013年拍賣市場將有良好開局,將關鍵場次的拍品估價較去年大幅增長,再是伴隨中國奢侈品市場的見好,各大奢侈品牌紛紛以各種形式贊助當代藝術的展覽或活動,再是以石油起家的美國羅斯洛克集團首次在華投資文化藝術品領域,與陜文投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引進洛克菲勒家族的一流品牌、藝術資源和管理團隊,聯手在西安打造國際藝術金融中心。繼而北京華辰拍賣董事長甘學軍出資的廈門國際藝術品中心進入開工建設并舉行揭牌儀式。并作為國內首個覆蓋藝術品投融資、保稅、展示、拍賣、交易等全產業鏈的國際性市場平臺,將推動藝術與金融相結合,讓金融風險管控參與到藝術品典當、評估、鑒定等過程中,減少和避免藝術品流通中的各種成本和風險,確保藝術品穩定保值增值。證監會清理整頓交易場所的工作基本完成,文交所也終于在新年伊始躍躍欲試,準備一展拳腳……
藝術與資本結合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隨著國家經濟的長足發展及藝術品市場的不斷壯大,藝術品資源的價值被認知、開發將使得高凈值人群參與藝術品投資的愿望加強。而綜合國內情況看,藝術品機構投資較個人投資具有更高的可行性。藝術品融資、藝術品信托、藝術基金等藝術金融化的探索,不但為金融產業的發展尋找到一條新途徑,也為藝術市場注入新鮮血液。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意識到藝術品值得投資,藝術市場也需要資本助力,才能進一步壯大。
藝術金融作為自上而下的產業鏈條,不僅需有自己的產品體系,還有獨立的交易平臺及相應的支撐和服務系統,建立起相應的產業鏈條,以產業化理念發展,才能發展持續、長久。而目前,諸多金融機構雖然在藝術品產品交易、服務業都有嘗試,但缺乏具前瞻性、產業化的理念和戰略規劃的研究和相應的政策支持。藝術金融化需要建立藝術品鑒定、評估定價機制、咨詢顧問及藝術品確權等藝術金融化的支撐體系,并建立更廣泛,具公信力的交易平臺,讓大眾參與,實現藝術與金融的對接。其次。要形成具有公信力的估價機構和定價機制,并建立多元的藝術品退出機制和體系。另外,服務是藝術金融發展的核心,還需要相應的監管及如藝術顧問、咨詢、保險等配套的服務業建立……
當然,中國藝術金融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始終是無法繞開的課題。藝術與金融的對接不再是零散的或僅產品級的,而是體系性的形成,才是藝術金融時代到來的基本標志。也或許如民生美術館何炬星所言,“當金融和其他社會資本選擇藝術品時,真正的藝術市場才剛剛開始,只有在這樣的一種規模范疇中。才能形成真正健康的游戲規則。中國的藝術市場正處在一個發展初期,專業化和成長、成熟期即將到來,大戲還在后頭。”
探測,藝術品金融發展潛力無限
根據巴克利銀行的推薦數據:機構投資者與高端人士會配置5%的資產進行藝術品投資。如以5%作為對藝術品的潛在需求進行估計,按中國130萬億元財富的保守數字計算,中國藝術品市場潛在的需求就是6萬多億元。如用可流動的有效需求僅占總需求的1/3來計算,也有2萬多億元規模。從目前僅幾千億元的現狀看,潛在需求與現狀存在巨大差異。產業鏈發展的缺失,很多想要進入的資本望而卻步。
在世界發達國家,藝術品作為另類投資所占比例并不大。而我國旺盛的投資需求、有限的產品選擇及短期獲利的投資意愿及監管缺失等,藝術金融更多作為短期的投機行為,被賦予理財工具的功能。2012年以來,藝術品市場的整體疲軟,加上上半年發生多起違規事件,藝術品信托發行遭遇“滑鐵盧”,當下更迎來藝術品基金的集體退出年。然而藝術品行業作為專業門檻很高的行業,使得集合投資成為一種必然,藝術品基金也由此幾乎成為所有人關注的問題。
藝術品資產配置不僅能有效夯實中國藝術金融發展的基礎,更可挖掘與培育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終端消費能力,提升中國藝術品的終端消費水平。加之文化產業已上升到國家政策,藝術金融化無疑會成為推動文化藝術產業發展、推進藝術市場壯大,促進中國文化藝術傳播的重要途徑。在中國藝術品市場關鍵性的拐點時刻,以有序發展的姿態穩固屹立于世界藝術品市場,發展藝術金融產業是一種必然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