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時,拙政園的綠萼正值豆蔻,薄陰的天光里,映著一池粼粼春水,枝枝疏影橫斜,粉白中沁著綠意,如姜白石的詞般清麗出塵……
有些地方,大氣中透著霸氣、兵氣,如劉備進了孫尚香的閨房,令人心生不安。北京、南京、重慶都是有兵氣的。有些地方,如看西洋鏡,滿眼的浮華和繚亂,似劉姥姥進了怡紅院,局促到無所適從。上海、香港該如是。蘇州,這個古稱吳、姑蘇……的地方,似南中國一個后花園,安安靜靜于江南一隅,溫潤、靜好、有格調,讓人想起歷代士大夫的歸隱、退思,想起才子佳人的良辰美景奈何天……當年張季鷹在洛見秋風起,思吳中之莼鱸,甩下一句“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我想,腸胃之癖大約只是個借口,受不了中原的風沙,思江南溫柔地才是根本吧。
平江路和那些老街
西湖水下的一條白蛇,修了千年,即能成仙幻化,生出七情和慈悲。一條在南宋圖志上既已出現的老街,經了歲月包漿,該彌散出怎樣的味道?
午后,一把油紙傘,漫步于雨中的平江路,讓人生“大隱隱于市”的感慨。這里沒有麗江古城世界末日般的躁動和狂歡,也沒有陽朔老街日夜買醉的聲色和洋化。小橋、流水、老街,閱盡無邊風月,如老衲入定般氣定神閑,萬物過眼,不為所動。古老的粉墻上,青苔和雨痕聯手涂抹出天書般神秘而斑駁的符號。石橋如虹、新柳依依,流水在雨絲的挑逗下,心湖里漣漪朵朵卻不動聲色……老街上,店鋪接毗鄰次,迤邐而去。這里沒有多少商業氣息。每一個櫥窗都精致如裝置藝術,足以讓你駐足。一只肥肥的加菲貓在窗下慵懶走過,琥珀色的眼睛斜睨著你,一臉的嬌貴和自我。它那大唐盛世才有的儀態讓人相信,楊氏的豐腴是足以傲視群芳的。店鋪的門都如住家般虛掩著,有著雨打梨花深閉門的幽靜。店員安靜于一隅,沒有推介,給你足夠流連的空間。這是一條販賣歷史和格調的老街,錢倒是其次了。
喜歡平江路,是因為昆曲和停云香館。“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這樣的字眼如果用地道的水磨腔唱出來該是怎樣的婉轉飄渺,美輪美奐……只可惜去的時間不巧,公務在身,我亦等不到晚上《牡丹亭》的演出,只有多看幾眼古香古色的昆曲博物館以慰吾心。停云翹著高高的廊檐,就如一朵云,停在那里。記得吳中才子文征明白號停云館主,臨過他的《落花詩》,小楷及行草都極好。店主該是愛屋及烏,借了停云二字。倒是有種仙氣飄渺之感,那香亦該是奇香、異香,不落凡俗了。停云香館現在該是網上的名館了。沒有想象的大,一間老房子隔成里外三進,布局亦用了園林中的借景及小中見大,安排的極妥當,沒有局促之感。奇石、美器,落落大滿,令人生羨。幾上擺著郭澎的禪畫集《清涼》,水墨雖淡而意遠,暗合了停云的意境。店主人不在家,店內的小妹婉拒我于樓梯前,二樓的空間真成了空中的云朵,求而不得……
他在相思橋邊茶館鄰水的窗下,憑窗、品茶、聽雨……用一下午的時光等踟躕于老街那一個個角落的女子。平江路,是一個需要慢品的地方,再來吧……
后,去了山塘街、觀前街……古老的街道,不耐寂寞,俗亦俗的不分彼此,不去也罷了。
南石皮記和那些園子
葉放說,造個園子過日子。
蘇州的園子,大大小小,或許像橋一樣多。拙政園、留園、怡園、滄浪亭……車前子陪我們在他的《品園》中一草一木、一水一石,四時光景,都細細地品過了。我也在導游的幽默解說中,拂花穿柳,蓮步飛移,近乎競走般又逛了遍拙政園。用導游的話說,出來就是為了快活。一路里,被他逗得快活的緊,出了園子,站在細石鋪就的老街上,記憶里卻只剩下那庭院深深深處的幾樹繁星般的綠萼……
“不出城郭,能獲林泉之怡”。古人造園子,是為了能在街市中過上隱逸的鄉間生活。蘇州園林本都是私家園林,是文人、士大夫在縱橫四海之心倦怠后,“宦游十載天南北,猶想園林思不忘”,安放身心過日子的地方。現在,都轉身變成了公園。游人似織,沒了靜、幽、深的情致,更少了真正居家過日子的煙火味道。游園,浮光掠影般,如趕集,有迪士尼樂園的喧囂,無靜中有味的清歡。葉放在十全街造的南石皮記,雖似螺螄殼里辦道場,卻小中見大,鬧中取靜,步步是景,處處機心,仿佛把大觀園的一隅移進自家庭院,日子過的有滋有味,倒是得了園林真趣!
私家庭院,私密是根本。南石皮記,僅見于媒體圖片,我們亦止步于十全街,到而不訪,更添了些念想。
蘇州的高層建筑很少。沒有盲從潮流,復制那些明晃晃、顫巍巍象匕首一樣插向高空的所謂現代派幾何體。蘇州還是蘇州,有著自己的清醒。蘇州園林的大門都不顯眼,不似北方的皇家園林,講究個氣派,別的不說,只門口那對石獅子,就足以把你鎮住。蘇州的園子,白墻、黑門,門楣上刻上園的名字,簡單、隨意,在市井之間,低調的讓人舒服。
拙政園的導游說,蘇州人也低調。這年月,低調真是難得,也讓人舒服……
蘇州博物館和那些建筑
蘇州博物館不僅因為它是貝聿銘的收山之作才讓人向往,它是真的好!
這是一個任何人都應進去看看的地方。看,不止于它的收藏。這更是一個需要讓政府官員和建筑師去看看的地方,不僅是看,而是真正懂得。懂得中國。懂得中國需要什么樣的建筑。懂得東方和西方、傳統和現代、建筑于環境該如何結合……這樣,中國的建筑垃圾就少了……中國的墻上,那大大的“拆”字便也少了,取代的該是那個小小的銅的“重點保護”。
寫到這里,真不知喜悅還是憂傷。不說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