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周春秋戰國青銅自成一股沉穆的貴氣。傳世和近年發現的大量青銅器表明,青銅器自身有著一個完整的發展演變系統。如若春秋時期的典型器——青銅敦,就展現著獨特的時代風格。本期封面圖頁中的器物名為“春秋青銅牲敦”,高25.5厘米,其約為公元前5世紀初至公元6世紀晚期中國青銅鑄造技術鼎盛時期作品。
該敦,乃青銅質地,敦蓋頂中央置圈形捉手,四周均勻盤踞有三頭蟠螭古獸,雕鈕精細,獸通體紋理清晰,神貌自若;鼎周身以三條綯索紋作等分間隔;圓腹兩側飾有一對銜環獸首;三足狀若犀牛腿,憨態自顯。器形圓潤古樸,風姿氣象誠然國之重器也。此敦紋飾精美,神韻生動,為春秋時期的典型器。
青銅敦乃是作為古代食器、禮器。用途為盛放黍、稷、稻、梁等食物,于春秋中期至戰國晚期,漸取代商周的簋,與盛肉的鼎配合使用。整器為球體或卵圓體。其形狀較多,一般為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有的蓋也能翻轉過來使用;有的蓋和器都作成半球形,合而為球形,俗稱“西瓜敦”。
中國青銅文化源自夏代晚期,其后在長達1500余年時間的夏、商、周時期,古代工匠創作制造了許許多多各種用途、各種器形的青銅器,中國青銅文化得到了輝煌的發展。
自夏、商、周至秦、漢整個青銅器發展史,大約可以分為十三期:即夏為二里頭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為早、中、晚三期,戰國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為青銅器發展史的余輝。而每個時代的青銅器的使用與形制又有著典型的差異:夏代的青銅器中已經有了象征身份等級的禮器,與禮制的政治制度相呼應;商代青銅器發展到鼎盛,大型器物迭見,花紋繁縟精致,并有一些神秘主義的色彩;西周時期青銅器與禮制的結合更加緊密,冶鑄技術日趨成熟,出現了長篇銘文,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春秋戰國時青銅器一改過去的設計,風格纖巧、清新,普遍采用更高水平的制作工藝,極富地方性和生活色彩;秦代以后,禮器比重大減,錢幣、度量衡和銅鏡經過更新、創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青銅器的主流,在漫長的時間里,中國的青銅器鑄造技藝一直保持著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水平。
與青銅的鑄造技術的發展相伴隨的,古代銅器的鑒定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了有關的文字記載。《韓非子說林下》中就曾談及齊人與魯人對銅器真偽的辨識。宋代以后,因文物大量造偽,致使鑒定問題更為突出,并出現了許多有關的專著,如北宋呂大臨編輯的《考古圖》和隨后出現的《宣和博古圖》,明初曹昭所著《格古要論》,高濂作《遵生八箋》,直至清代乾隆年間編訂的《西清古鑒》和嘉慶初年阮元編錄的《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等。古代銅器鑒定的手段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憑借眼力和經驗,進行觀察、鑒定的傳統方法;一種是根據儀器化驗、探測和分析的科學方法。其中銅器鑒定的傳統方法即是對器物的類別、器形、紋飾、銘文、銹色和鑄造工藝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對比來劃分和斷定該器年代、真偽和價值。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是凝聚集統治者治國理念、大眾宗教信仰、社會禮樂制度、時代藝術風尚的載體,它的問世,是幾千年史前文化孕育、積淀、發展、創新的結晶,以及青銅器時代中原王朝統治手段在青銅禮器上的視覺化與藝術化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