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前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低潮期以來,金石篆刻是為數不多的幾個逆勢上揚的板塊之一。
金石篆刻藝術作品的收藏,早在第一部印譜被做出來前就開始了,確切時間在何時,我們不得而知。對此我們并不想深究,因為我們無意做篆刻史的深入研究和考證。我們想知道、想探求的只是這門藝術的魅力究竟在哪,歷史上有過什么樣特別的篆刻家,他們的風格是什么?他們之間、他們與時代之間,有過什么樣的交集,誰收藏過他們的作品,其中又有過哪些被掩埋的故事?總之,我們想了解的是這門與詩歌、書法、繪畫鼎足而立的藝術,屬于它的故事到底有哪些?
篆刻藝術成為獨立的藝術,乃在清代。因此,如果從鄧石如、西泠八家、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這樣一路順下來,這故事也就有了大概的架構。如您所知,一本雜志的某一期,如果能很好地展現一個故事的大概架構,已經是謝天謝地了。西泠八家是清代流派印最重要的代表,向來是文博機構收藏的重點,同時也是拍場的焦點;吳讓之、趙之謙則是清代篆刻向近現代篆刻演進的關鍵人物,特別是趙之謙,上承鄧石如吳讓之,下啟近代海派諸名家,是開一代風氣的大家;吳昌碩、齊白石則是近現代印壇的執牛耳者,而近現代印章正是目前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主力軍。在這三條線索以外,還有另外三條線索也同樣值得探究:一是篆刻藝術與書畫的關系,篆刻家與書畫家的關系,二是印譜作為特殊古籍的特殊價值,三是那些著名的篆刻收藏家及其家族的故事。這六條線索構成本期專題的核心,這一核心正是印章收藏的重點及大致源流。另外,福建作為壽山石的出產地,篆刻藝術在此地雖不如江浙興盛,但也有著自己的歷史;因此,我們也試圖從福建近代大家陳子奮身上打開一扇窗戶,來一窺福建篆刻的過去。
如前所述,明清兩代的很多篆刻作品都被收藏在各大文博機構當中,在市場上出現的并不多見,因此實物資料相對缺乏。幸運的是,在今年1月中旬,福建省海峽文交所和福建省民間藝術館聯合舉辦了“印象萬千——歷代璽印篆刻大展”,從中我們可以近距離接觸到大量名家篆刻精品,這為本專題的最終完成提供了寶貴的材料。在此我們要特別感謝這兩家機構的全力支持,并對梁桂元、梁章凱兩位先生所提供的無私幫助致以最誠摯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