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4年似乎是創(chuàng)辦雜志、創(chuàng)建社團的大吉之年,商務印書館的《東方雜志》創(chuàng)刊,進步團體科學補習所和華興會也相繼成立。也是這一年,在杭州這個有著幾百年厚重金石文化積淀的地方,篆刻家丁仁、吳隱等人發(fā)起創(chuàng)建了西泠印社。這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的“天下第一名社”的第一任社長便是近代篆刻史上大名鼎鼎的吳昌碩。而印社之所以取地在此,并且以西泠命名,自然也與“西泠八家”有著直接且深遠的關系。
我國的印章歷史源遠流長,三千年印章史也是一部濃縮的人類文明發(fā)展史。其間有兩段是具有里程碑式的高峰,一是秦漢古璽印,二是明清流派印。明代中后期,文彭、何震等文人書畫家以青田石為載體,自篆自刻,寄托情懷,拉開了文人篆刻的序幕。從此,印章由過去以取信為實用功能,轉向以藝術欣賞為創(chuàng)作目的轉變,使之發(fā)展成為供人們欣賞把玩的藝術品。有清一代直至民國時期,印家輩出,流派紛呈,不同時期、不同區(qū)域的篆刻家,開創(chuàng)了不同風格的篆刻流派,以丁敬為首的“西泠八家”即是其中最著名、影響最深遠的流派之一。
“西泠八家”是后人對清代杭州籍篆刻名家丁敬、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的合稱。他們是師承關系、風格延續(xù)性和地域特征都很明顯的流派——“浙派”的代表性人物。“浙派”在篆刻史上綿延了二百多年,是中國篆刻流派中的一座高峰。在篆刻界,人們一般習慣稱丁敬、蔣仁、黃易、奚岡稱為“西泠前四家”,其余四人則為后四家。他們處在一種新的篆刻風格的探索過程中,治印宗漢法,用篆常參以隸意,講究刀法,善用切刀表達筆意,營造出濃厚高古的金石氣息。
作為“西泠八家”之首的丁敬,被視為“浙派”的鼻祖,印風清剛樸茂,遒勁多姿:其刀法短切澀進、沖切結合、刀筆合一,得生澀蒼渾之趣;并開邊款中論印記事之風氣。丁敬把“士氣”做為其印學思想的核心,而他所提出的“士氣”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其一,妙語。其二,優(yōu)雅。其三,逸氣。其四,心的藝術,而不是形的藝術。“士氣”之說后來也成為整個浙派所奉行的篆刻風格。另七家對丁敬都各有師法而自成一家:蔣仁以古秀勝,作品于蒼勁中得秀雅,別具天趣:所刻行書邊款,得顏體書法之神,蒼渾自然,別有韻致。黃易以遒勁勝,剛柔相濟,方筆中求圓潤,對后世影響頗大。奚岡以淡雅勝,印風清雋雅致;陳豫鐘以工致勝,作品工穩(wěn)秀潤,法度嚴謹,能于平中見巧變,頗有漢印風韻。陳鴻壽以雄健勝,用刀大膽,印風雄健爽利,鋒棱顯露,與其古拙恣肆的書法實出同源。趙之琛以嫻熟勝,用刀生辣細勁,印文筆畫如鋸齒。錢松以淳厚渾樸勝,作品刀法生辣,沖刀帶削,線條極富變化,格調高古,氣勢非凡。
作為清代最具影響的一個篆刻群體,西泠八家的作品在當時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其后更是成為幾代藏家和篆刻家爭相收藏、臨摹的經典。在今天,西泠八家得以存世的印作、印譜等精品作為清代流派印的典型代表,是研究篆刻藝術歷史和文化史的重要文物資料,其中的大多數被浙江博物館、西泠印社等文博機構收藏,坊間難得一見。而少數出現在藝術市場的西泠八家印作則自然成為拍場上的焦點所在,成交情況在眾多篆刻作品中也是格外搶眼。
西泠印社2012秋拍之文房清玩?近現代名家篆刻專場,此次上拍的篆刻精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西泠八家”中黃易、趙之琛和錢松等人的十二方佳作。這十二方印章曾經西泠印社創(chuàng)社四老中的王福廠、丁輔之收藏并收入著名的《丁丑劫余印存》中。其中六方乃丁輔之先生舊物,一方曾藏吳樸堂與王福盦先生處,并有福庵先生手刻邊跋,可謂傳承有序,更包含了西泠印社兩代印人的心血。在這場拍賣中,著名篆刻家江成之先生舊藏的黃易刻“戊子經元”青田石章從50萬元起拍,經過幾番競價,最終以224.25萬元的高價成交;另外一枚錢松為楊峴所刻自用印“楊石頭藏真”,也以120.75萬元的高價成交。此前,在中國嘉德2012春拍的“清寧-金石篆刻藝術”專場上,錢松所刻“聽秋”、“臣繼潮印”壽山石薄意山水對章曾以高出起拍價七倍多的356.5萬元成交,同場的趙之琛刻“錢湖花隱”青田石印章,也以高出起拍價五倍多的51-75萬成交。這些數字都說明了對近現代印壇影響深遠的“西泠八家”不僅是文博機構鐘愛的館藏級珍品,更是藝術拍場上的寵兒。除了傳世作品相對稀少、世人難得一見之外,“西泠八家”在篆刻藝術上的魅力影響力,是其獲得藏家青睞的重要原因。跟所有杰出的古代藝術品一樣,稀缺性、典型性決定了他們的作品一旦出現在市場上,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是眾人矚目的焦點。在藝術品市場行情相對冷淡的時期,這樣的作品因其具有的獨特價值而具有強大的抗跌性,藏家為之輪番競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有清一代,篆刻流派林立,然論影響力之廣,持續(xù)之久,則無過西泠八家。八家為代表的“浙派”復興了元明以來“印宗秦漢”的模式,深化了清初印人在刀法上的探索,其對于金石氣息的追求也正是清代金石學興盛的另一側影。同時,西泠八家“以古為干,以法為根,以心為造,以理為程”的主張創(chuàng)造了平正方大雄健古意而刀法斑駁的風格,使篆刻的審美風格趨于多元化。基于西泠八家在篆刻史上存在的特殊意義和深厚的文化價值,加之對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近代篆刻名家的影響,說西泠八家獨領“浙派”兩百年風騷,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