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轉換,一天中陽氣最旺的時辰是“午時”,四季輪回就如每天之日出日落,農歷五月開始進入仲夏 ,這意味著開始進入一年中陽氣最旺的季節。將五月初五定名為端午節,而不是“端五節”,就是不但要達到取五之諧音的效果(取形),更要達到強調天氣開始進入陽氣最旺季節的時令性目的(達意)。
中醫的兩個基本理念是“治未病(未病先防)”、“秋冬靜以養陰,春夏動以養陽”,代表陽氣更趨旺盛的端午節的習俗亦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同時,我們的祖先一向將陽與正義、善良、正直相關聯,所以端午習俗也就成了紀念、緬懷愛國愛民君子人物的文化訴述載體。
端午之食
從晉代開始,粽子就被正式定為端午之食。粽子的糯米健脾養胃,加入益智仁、肉丁、板栗、紅棗、赤豆、松子仁、胡桃等,則健脾養胃之功更顯著。包粽子的蘆葉一是能將其清香之味沁入粽子,除糯米滋膩之性,使粽子味道更可口,另外也可使粽子能夠適當久放,便于鄰里間禮尚往來。自然進入炎熱之季,萬物生機勃發,人體代謝也加快,人體物質能量消耗增加,有一個健康的脾胃是充分攝入所需物質能量的保證,小小的端午粽子體現了我們祖先“治未病”思想,體現了我們祖先在夏季對脾胃保健的重視。
端午之飲
時令進入炎熱之季,人體的氣血循環應該與外界環境相一致,如果體內仍有冬春時節侵入的風寒濕之邪或少許瘀血,則機體無法達到夏季應該達到的代謝水平,機體無法有效推陳出新、排出代謝廢物,久則易生重疾。同時,炎熱之季,進食生冷機會增多,體內孽生寄生蟲機會也增多。黃酒可行氣活血、暖胃健脾、散寒助陽,雄黃可以殺蟲解毒、祛痰燥濕。黃酒加入少許雄黃就成了端午飲用的雄黃酒,喝微量雄黃酒既可助陽活血,又可殺體內寄生蟲。《白蛇傳》里的白素貞因喝雄黃酒而露出真身,就是端午雄黃酒保健作用在文化里的一種演義。
端午之佩
端午佩香囊的保健作用類似于端午飲雄黃酒。將朱砂、雄黃、藿香、佩蘭、木香等中藥研成粉末,裝入各色形狀的香囊中,以絨線掛于孩童之頸,則可以沖淡穢濁之氣,祛除蚊蟲,甚至可以防止蛇咬傷,這就是傳說中端午香囊的避邪驅瘟之效。與端午之飲祛邪于內相對應,端午之佩則辟邪于外。
端午之飾、端午之浴
艾,生長力旺盛,家家可種,又名家艾,其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端午始,萬物繁茂,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屋檐插艾枝,門前懸菖蒲,就是要將環境中不利身體的微生物殺一殺,營造更健康的家居環境。端午節的洗澡水,叫百頭湯,是用艾枝、菖蒲及其它各種植物的梢頭煮出百草湯,小孩或大人洗一洗則兼有端午之飲、端午之佩的功效,是對身體的一次非常有用的“沐浴更衣”。
端午之慶
賽龍舟是典型的端午節慶祝活動。經過二月二吐故納新的放風箏、清明的溫和遠足,在開始進入最熱季節的端午,則需要更激烈的慶祝活動與旺盛的自然、人體代謝水平相匹配,賽龍舟的活動量很合適。它需要參賽者擁有強健的體魄和持久的耐力,需要全民參與,最終的勝利者因體魄的健康和毅力的堅強而獲得眾人艷羨,在慶祝的歡呼聲中,鍛練強身的觀念已經潛移默化地進入了人們心中。
端午之思
關于端午節所紀念的歷史人物,各界說法不一,有屈原、伍子胥等,人物雖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是堅持真理、正義,為國為民的精神楷模。在炎黃子孫匯聚的漫漫歷史長河中,雖然時不時會出現黑白顛倒的逆流和烏云滿天的倒影,但真理、正義、正直、善良最終都沉淀為豐碑,根植進老百姓的記憶。知道端午節紀念誰重要,知道端午節紀念什么更重要。地區不同,端午習俗也有差異,但總的看,端午習俗既是一種身體的保健,也是一種精神保健,是炎黃子孫永恒文化訴述的一個側面。
香包的功效與使用方法
香包很早就有人用了,而且古人用的香包外形更為別致講究,現代人較為簡單,但更講究實用功效
藥用功效:清熱解毒、健胃、理氣等。間常于端午節時制作香袋佩戴于小兒胸前,以達芳香泄濁、辟穢去邪、清熱解毒、抑菌殺蟲,“聞香防病、聞氣治病”的效果。
裝飾功效:可以將香袋掛在身上起裝飾作用;也可以將香袋裝飾在室內的家具上。
驅蚊防蟲功效:可以將香袋置入衣柜中驅蟲除穢;也可以將香袋放置在枕邊驅蚊、安神
香包使用時要特別注意:傳統香袋里裝的多為中藥香料等熏香,孕婦如果長期隨身佩戴,可能造成長期刺激,嚴重時可能導致流產。
過敏患者佩戴香袋易引發過敏。 一些熱性體質的孩子如果經常聞香袋,病情可能會反復。 (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