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姓對聯(lián)
得氏自周朝,歷來鵲起人文,大漢間繼封侯爵;
丕基開唐代,啟后鳩安寢廟,皇清降永奠馨香。
此聯(lián)為安徽績溪縣新川馮氏宗祠聯(lián)。上聯(lián)說馮氏起源及東漢馮異;下聯(lián)說唐代東陽人馮子華,曾在當?shù)厝戊ㄖ荽淌贰?/p>
馮姓起源
馮姓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人口多少在中國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廣東、華北和華東地區(qū)最有影響。當今馮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64%,總人口約有700萬。
漢族馮姓主要組成有兩支:
1、出自歸姓。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東夷中有一支以白頭翁為氏族圖騰的歸夷,原居住在今河南商丘一帶。歸姓的一旁支東遷到今山東菏澤地區(qū),形成以荷為圖騰的河伯族。夏代,河伯族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領馮夷,在河洛地區(qū)稱霸一時,后為夏有窮氏所迫,北過黃河,其后人在陜西大荔縣建立了馮夷國,歷夏商周三朝。周初,馮夷國裂解為河宗、馮、邯三國。后為武王所滅,三國后裔均以國為氏,歸姓馮氏的歷史至少有3700年。
2、出自姬姓。周武王封其親族于馮夷故地,仍稱馮,春秋初被晉國吞并,馮邑后人也以馮為氏。公元前661年晉滅魏,大夫畢萬封魏,畢萬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裔,畢萬的旁支裔孫長卿(即文孫)食采于馮邑,古城在今河南滎陽西,子孫遂以封邑為氏,此為姬姓馮氏。姬姓馮氏的歷史已有3000年了。當代漢族馮姓均認為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胤。
遷徙分布
戰(zhàn)國時有馮亭,入趙,拒秦戰(zhàn)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黨潞縣,有的在趙,子孫有許多為將相。先秦時代,馮氏已有徙居今山東者。三國以前,馮氏還有遷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等地及湖北公安者。唐玄宗時著名宦官高力士,本為馮盎之曾孫,后為宦官高延福收養(yǎng),改姓高,此為馮姓改為高姓者。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避難南遷福建寧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至宋末元初,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的平遠、潮州、揭陽,后再遷至豐順、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間有數(shù)支移居臺灣,此后,有的又遠播海外。
歷史名人
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為歸姓馮氏第一名人。
馮夢龍:明末小說家,通經(jīng)學,善詩文,尤以小說詞曲見長,輯有時代話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集合稱“三言”。
馮 道:五代時歷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間,倡議由田敏等人在國子監(jiān)校定《九經(jīng)》文字,并組織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稱\"五代監(jiān)本\"。官府大規(guī)模刻書自此始。
馮 繚:中國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隨漢解憂公主遠嫁和親到了烏孫國。由于她多才多智,成為解憂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給烏孫右大將。她在協(xié)助公主加強漢朝同西域諸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中作出了很大貢獻,時人尊稱她為“馮夫人 ”。
馮玉祥:近代愛國將領。1933年任抗日同盟軍總司令,多次擊敗日寇,收復許多失地。
馮唐易老
漢文帝時有位大臣名叫馮唐,他當初以孝悌而聞名,拜為中郎署。由于他為人正直無私,敢于進諫,因此遭到排擠,直到頭發(fā)花白,也沒有得到升遷,還只是個郎官。
后來,北方的匈奴族又來入侵漢朝,漢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將軍。這一天,漢文帝經(jīng)過郎署時,遇上了馮唐,于是兩人就將帥之事交談起來,沒想到,漢文帝非常賞識馮唐的才能。馮唐趁此機會向漢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職的冤案,并懇求漢文帝把魏尚官復原職,而且讓魏尚率兵攻打匈奴。魏尚不負眾望,擊退了匈奴,馮唐也因為薦賢而升為車都尉。漢景帝即位后,由于馮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罷官。漢景帝去世后,漢武帝即位,匈奴又來侵犯邊,漢武帝又廣征賢良,有人推舉馮唐,可是馮唐已經(jīng)九十多歲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來任職。 后來,人們就用馮唐易老來形容老來難以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