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手拿扁鵲針,身背藥葫蘆,手搖串鈴浪跡四方;他們走村串戶,四海為家,為病人送醫送藥;他們逢重病藥到病除,遇惡疾妙手回春;他們是人們生命的守護神,由此而贏得世人由衷的尊敬和愛戴,這就是我國古代中醫的生活寫照?;貧w古代,看中醫的行醫生涯,他們有哪些不同之處?他們有哪些職業徽標呢?
古代的中醫是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氛圍中成長的自由職業者。他們以浪跡江湖,四海為家,流動性大,飄泊不定為主要謀生方式和職業特點。他們從內心深處視病家為自己的衣食父母,故而由衷地尊重、關愛病家,以及時有效地解除病家的病痛作為自己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天職。而自己平素的行為卻非常低調,不愿大肆張揚,不肯做過分的宣傳。他們生怕自己“乞食人間”的身份遭人白眼與冷遇,并且每當看到富貴人家又不免油然而生相形見絀、自慚形穢的卑微感。正是在這樣的矛盾心境下,懷著無奈的心態,他們便采用了一種暗示的方式來準確無誤地表明自己的職業身份,于是中醫行醫之職業徽標就應運而生了。他們在行醫過程中,時常會隨身攜帶一個職業徽標,以確切地表明自己的職業身份。這種做法比較自然而含蓄,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職業意蘊。
從中醫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古代中醫行醫之職業徽標大致有三種:扁鵲針、葫蘆和串鈴,它們與中醫藥都有著深厚的淵源。
首先是作為醫史文物的扁鵲針。它已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草原地區發現。經我國醫史文物專家的認真細致考證,一個喜鵲鳥和一根針組合而成的獨特造型,它應該是我國醫人在戰國時期的行醫徽標。而這與名醫秦越人行醫活動的歷史是相吻合的。當年秦越人所率領的東方醫療隊,有子陽、子明、子同、子越、子豹、子儀、子容等弟子。他們各有專長,有擅長針刺、火灸、湯藥、熱熨、推拿按摩等諸多高手,他們不僅可以各顯神通,而且能夠相互配合。這樣自然就會收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他們緊跟師父秦越人北上西行,把醫療健康的福音傳遍北國,并且還留下了“綜合療法顯神功,起死回生好傳奇”的佳話。
其次就是葫蘆。早在《詩經》里,葫蘆就被先民吟詠“七月蟋蟀,八月斷壺”。葫蘆,它既可入藥,亦可做成盛裝東西的器物,還可做舀水用的工具——瓢。也因為其輕便,古代中醫就把它用來裝盛藥物,這就是古代最早的“藥箱”。于是在我國民間才會有這句廣為流傳的諺語:“你葫蘆里究竟裝的是什么藥?”因葫蘆常被古代中醫斜背在背上,也就成為了中醫行醫的職業徽標。
最后一種中醫行醫的職業徽標是串鈴。串鈴有形有聲,似乎比扁鵲針、葫蘆更進一步。相傳“藥王”孫思邈行醫時常騎一頭驢子為人治病。有一次他在替人看病時,系在村邊大樹旁的坐騎驢子為野虎吞噬。但那頭虎很貪心,由于吃得太猛,竟讓一根驢骨卡住了。吞不進,咽不下,痛苦不堪卻又無可奈何,只得蹲伏在孫思邈面前,神情里含著請求與歉意。孫思邈看到此情此景,馬上心領神會。孫思邈就用隨身攜帶的串鈴橫卡在虎口中,手從串鈴的中空里伸進去,然后抓住驢骨,用勁拔出。真乃巧妙輕靈,機智不凡。從此,串鈴就贏得了一個雅號——“虎撐”。那虎也從此改邪歸正,成為孫思邈出診行醫時的新坐騎。串鈴也由此成為中醫行醫的職業徽標。唐宋元明清,歷代相繼,從未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