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數千年來,關于端午起源,眾說紛紜。有說紀念屈原的,也有說紀念伍子胥的,還有說紀念曹娥的……眾多說辭,各本其源。
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又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當年農歷五月初五寫下絕筆《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屈原投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船只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傳說屈原投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唐代文秀《端午》詩曰:“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春秋時期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后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以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當年農歷五月初五投入大江。自此,后人每逢端午便以各種活動紀念這位忠良之士。
孝女曹娥?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農歷五月初五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于是為之立碑,并作辭頌揚。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并于每年五月初五這天舉行活動以紀念這位孝女。
編者寄語:其實,無論爭論的結果如何,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端午節所紀念的人必定是忠良君子,奸佞小人是永遠不會被歷史贊頌的。 (編輯:陳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