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年味似陳年佳釀,每逢佳節(jié)讓人難以忘記,回想過去老家過年的情形,著實讓我無限的懷念。
“小雞小雞你別怪,你是養(yǎng)家一道菜。今年早早去,明年早早來?!边M(jìn)入農(nóng)歷十二月,過年的氣氛就慢慢地來了,母親也開始忙碌起來,養(yǎng)了一年的雞鴨這時候都要殺了,準(zhǔn)備腌制,作為一家人整個正月的肉食。我們這些孩子們則置辦上上下下進(jìn)行大掃除,俗稱“掃塵”,掃去舊年的塵埃,迎接新年的到來。父親負(fù)責(zé)采購年貨。外出打工的游子們也陸陸續(xù)續(xù)地回到久別的村莊。
整個臘月都要為過年做準(zhǔn)備?!岸?,過小年,家家戶戶炸豆丸”,翻過農(nóng)歷二十,家家戶戶就泡上了綠豆,等吸水脹開,就拉到集市上磨成綠豆膏,里面拌上蔥姜蒜肉,等到臘月二十三這天,過油炸成綠豆丸子,吃火鍋或者燴菜的時候抓上一把,甭提多香了。做好了綠豆丸子,還不算完,母親還要把剛從菜地里收來的青菜洗干凈,然后全部切碎,摻上粉條、豆腐、雞蛋、肉末加上佐料做成餡,包上整整六十六個包子,等到二十八那天再上鍋作為一天的主餐。
忙完了前面的事,除夕跟著就來了,這天是整個過年中最忙碌的一天。我們當(dāng)?shù)赜羞@么一個說法:“勞累三十夜,歡喜初一朝”,意即在忙完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后,來年的第一天就可以完全地放松下來了。事實也如此,正月初一這天,即使是滿地的垃圾,也不用掃了。
這天一早,父母親起床后就忙開了。照例,這一天我的任務(wù)是寫春聯(lián),貼春聯(lián)。父親自我念小學(xué)三年級開始,就要求我用毛筆寫春聯(lián)。嚴(yán)厲的父親做的這個決定很是令我無奈,我只好以老師沒教過我們寫對聯(lián)來搪塞。父親作了讓步,但毛筆字學(xué)校里還是學(xué)習(xí)的。因此,毛筆字這一關(guān)我是一定要過了。這樣,有時父親編對聯(lián),我寫對聯(lián),有時我翻歷書抄寫,我那獨有的書法也就年年在大門前貼起來。春聯(lián)一般在下午才貼,越早越好,我們這地方有一個說法是貼上春聯(lián)后,要賬的就不能上門了。這一不成文的規(guī)定從何年代開始,已無從考證了,不過現(xiàn)在想想覺得還是有道理的。
過年這一天的重頭戲是年夜飯。早飯、中午飯都可以隨便對付,晚飯一定要豐盛,我們老家有吃臘肉的習(xí)俗,年夜飯上壓軸的大菜自然是各種臘肉,還有紅燒魚,小火鍋,時令蔬菜。下午四點左右,年夜飯就準(zhǔn)備的差不多了,母親一臉嚴(yán)肅地開始張羅大家請神,燒香。堂屋案臺上要左右點上一根又粗又長的紅蠟燭,這根蠟燭要一直亮到初一早上;大門和院門兩側(cè)各擺一個神位,上香燒黃紙,庭院的正中央還要擺一個神臺,用臉盆放上草木灰作香灰,在兩面放上三把香,一直到過了元宵節(jié)才撤掉;廚房灶臺也要擺上神位,一般是放在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的畫像下面。做好了這一切,母親要我們從堂屋開始,依次跪在神像前祈福,說一些美好的祝愿,然后再鄭重的磕三個頭。母親請神時的虔誠令我起敬,我雖內(nèi)心不信仙呀神啊什么的,但對母親這種精神還是很感動的,她這一切不都是為了我們這些做兒女的嗎?
禮畢后,一定要洗手、洗臉,然后由父親放鞭炮。就餐前,母親要重申一下就餐注意事項:魚頭要對著上席,而且魚不能吃掉,要等到元宵節(jié)才能動筷子;晚飯的時候不能說出嘴里的食物名字,也不能相互夾菜。餐桌上一定有魚和腸子兩樣食物,取年年有余和常吃常有的意思。
飯后是最熱鬧的,小孩子可以放煙花,打牌;但必須要先去爺爺奶奶家辭歲拜年,然后再按年齡順序到各位叔叔家辭歲拜年。大人和小孩不一樣,比如父親和他的兄弟那一輩只要到爺爺家就行,然后再去其他的幾個本家老人家里,如果老人不在世了,就可以不去了。
辭歲回來,就要開始“守歲”了,過去要求是通宵的,而且家里的燈要全打開,意思應(yīng)當(dāng)是長明燈吧。這一晚的安排,村莊的人三五成群聚集在某一鄰居家里打牌,坐在八仙桌旁,桌下是一個大大的火盆,大人們小小地賭上一把,賭資則是香煙。小孩子們則在各家各戶之間轉(zhuǎn),有時也聚在一起打牌,他們往往是圍著火盆,用兩枚硬幣和一個搪瓷杯子猜正反面?,F(xiàn)在很多人則多是在電視前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會,看本山大叔的壓軸小品,孩子們也走動得少了。很多傳統(tǒng)風(fēng)俗更多的是保留在記憶中了。
午夜十二時前,各家各戶就準(zhǔn)備好爆竹,等候著新年鐘聲的敲響。在午夜12時后的十幾分鐘里,爆竹聲響成一片,煙花不斷劃破小村的夜空,除夕的最高潮就這樣來了。城市里久違了的煙花、爆竹在這里可以放個痛快。我想,這一刻,無論是誰,都會被這快樂的氣氛感染著,激動著。 (許爾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