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又稱打春,是春天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在這春回大地之際,養生要護肝養陽、不宜劇烈運動,飲食上要多吃辛溫、甘潤食物。
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逐漸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注意保護陽氣。在春季養生上主要是護肝。中醫認為肝主情致,因此護肝要從心情著手,養肝的關鍵就是要保持心情舒暢,防止“肝火上升”。情緒不宜過于激動、興奮,要保持愉悅、平和,這有利于疏肝理氣。
在生活習慣上,人們要逐漸晚睡早起,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這可以加快血液循環,有利氣血運行。不過由于立春后天氣乍暖還寒,這時比較適合進行節奏和緩的運動,如春游、放風箏、散步、慢跑、打太極和不劇烈的球類運動。
飲食方面要護陽氣。我國很多地方有立春吃春餅、蘿卜的習俗,春餅里的韭菜是上佳的護陽食物,而豆芽有滋潤作用,都是春天里比較適宜的食物。立春時節應多吃辛溫發散的食物,如多用豆豉、蔥、姜、胡椒、香菜等有利陽氣生發的食物來調味。還要少酸多甘,多食用口味微甜的甘潤食品,如大棗、百合、梨、桂圓、銀耳、蘿卜等。
立春后晝夜溫差較大,由于人體對春季風向多變的特點適應性較差,加上隨著大地回春人體表面的毛細血管逐漸開放,但天氣乍暖還寒,而且春天風大易傷陽氣,人很容易受風寒。因此立春后是感冒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易發期,所以要注意保暖防病。
雨水
雨水是春季的第二個節氣,每年2月18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此時,天氣逐漸回暖,儲存在地下水中的能量開始上升,人體相應的肝氣也開始生發,陽氣開始浮動,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應注意養陽、養脾胃。
雨水過后,氣溫逐漸升高,但冷空氣活動仍較頻繁,所以早晚仍然較冷。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則人體營養利用充分,反之則營養缺乏,體質下降。因此,此時養生最關鍵的是保護好中焦脾胃,注意保溫。
雨水仍然是早春節氣,特別是北方,仍然較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過于激烈的運動,以便讓肝氣慢慢和緩上升,避免因為體內能量消耗太過而失去對肝氣的控制,導致肝氣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現發熱、上火等癥狀。可做些散步、打太極拳等較輕松的運動。
飲食方面,春季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的水分。由于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否則肝木生發太過,則克傷脾土。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茼蒿、春筍、山藥、藕、芋頭、蘿卜等。另外,少吃羊肉等溫熱之品。
生活方面要做到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使其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后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紅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