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上,我正在給學生講授著應用題。我打開多媒體,“學校體育室需要添置一些足球。李老師帶1000元,買了8個足球,每個98元,需要找回多少元?”這道應用題很快就出現在屏幕上。
在我的提示下,很多同學很快就找到了該題的等量關系,并列出了1000-98×8的算式。看到這里,我心里真的很高興,從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來看,這節課的效果應該不錯。
我請了一個平時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要他將自己所做的寫在黑板上。該生很快在黑板上寫下1000-98×8=216,并寫出了“答:需要找回216元”。
我問大家:“這道題做得對嗎?”
“對。”學生們回答。
我正要表揚這位學生,只見一雙小手高高地舉起。我一看,原來是調皮鬼羅重峰。我對他說:“羅重峰同學,你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
“老師,我認為這道題做錯了。”
“是嗎?”
“是的。”
此時,教室里發出一陣嘰嘰喳喳的議論聲。我揮了揮手,讓大家安靜下來,之后再問羅重峰:“那你告訴老師,你的答案是什么?”
“老師,我的答案是需要找回16元。”
“什么?16元……”教室里再次響起一陣議論聲。此時我心里有些不快,平時小羅就愛搗亂,這一次他又是在搞惡作劇嗎?我準備批評他,可看了一眼小羅的表情,這次真的不像是在故意搗亂。
“你能告訴我理由嗎?”我說。
“老師,現在的人民幣最大面值是100元,買足球花784元,你是交800元給收銀員,還是交1000元給收銀員呢?”
聽完羅重峰的這番話,我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羅重峰接著說:“在現實生活中,買784元的東西,都只會拿800元錢付給收銀員,因此收銀員就找回16元。”
聽到這里,我覺得有道理,便點了點頭。但是在考試中如果把16元作為這個題目的答案,肯定是錯了,此時我該怎么辦呢?說“錯了”,我就排斥學生的思考和個性;說“對了”,下一次考試時學生都這么答,那我們班的成績就會相當糟糕。正在我為難的時候,下課鈴聲響了起來。我自作聰明地說:“同學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羅重峰同學所提的問題很好,它留給同學們課后去認真思考。”
那天,我被羅重峰提出的問題困擾著,晚上在床上翻來覆去地睡不著。按教育新理念來說,小羅的回答是一種創新性思維。一個十一二歲小學生的這一思維,不可能像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那樣驚天動地,其所表現的,只是超出了我們的經驗范疇,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于用經驗中熟悉的眼光看待所有的行為方式,而對這種所謂的創新性思維,我們往往認識不清,還常常將其視為“怪異”而加以忽視,甚至加以扼殺。我慶幸自己沒有否定小羅的回答。標準答案和考試分數與一個學生的創新思維相比,顯得是那樣暗淡無光。
事后,我終于明白了:在大講課程改革的今天,由知識本位轉變為“以促進人的發展為本”,是一種全新的理念。學生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應是活生生的完整的人。這樣的人應該是全面協調自由而又充分發展的人,而且是有個性的人。這就要求我們老師無論在課內還是課外,都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而是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事事有自己的想法。
正是:讓學生有自己的想法,才能讓你的課堂呈現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