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敏
(山西管理職業學院,山西臨汾 041051)
目前,盡管在大力推動我國第三方物流的發展,但作為企業自營物流形態仍具有很強的非替代性。關于這一點,作為物流發展大國的日本也保留著30%左右的自營物流份額。那么企業自營物流在發展中如何進行技術優化呢。對此筆者認為,由于企業生產經營內容不同,從而也就難以在一般層面上進行討論。結合目前廣泛存在的 “核心—外圍”分工結構,這里將在高科技企業視角下來進行考察。
“核心—外圍”結構與企業自營物流間存在怎樣的聯系呢。具體而言,因現在產品生產的模塊化特征,使得產品的各個部件可由不同的企業生產,最終通過總裝來完成。這就意味著,自營物流面臨著如何保證精益化生產的需要問題。顯而易見,這就使得物流技術的優化變得格外重要。
鑒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從現有諸多文獻的記載中可知,作者們都習慣于從運輸、倉儲等實物領域進行問題解析。其實不然,目前自營物流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應在成本控制上來尋找根源。
由此,問題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不難理解,企業自營物流并不是企業的主營業務,從而在利潤創造上也并不存在必然性。由此,對于該物流業務而言應更加重視成本控制。惟有降低供應物流和生產物流中的成本,才能在產品定價上獲得優勢。然而,諸多企業在該領域的成本控制目標似乎并不清晰,其更加關注是自營物流的效率和準確性問題。不可否認,效率和準確性是企業開展自營物流的理由,但在過于突出這一環節的同時,卻將在經濟層面增大企業選擇自營物流的機會成本。可見,成本控制目標缺失便成為目前的問題之一。
盡管許多高科技企業也在自營物流成本控制上下工夫,但因主營業務和物流業務量的雙重限制,導致其在成本控制上缺少必要手段。特別對于既存在供應物流又存在生產物流的情況下,如何建立針對兩個物流領域的成本控制手段更是難上加難。實踐表明,基于供應鏈基礎上的“核心—外圍”結構,導致許多產品模塊在異地外包企業中生產,為此,有關控制生產進度和啟運數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自營物流成本控制。而理論上所提到的由第三方物流來開展的要求,在我國現階段還難以成為現實。
如何評價自營物流成本控制的合理性與有效性,仍成為當前企業物流發展中的難點。首先,企業自營物流成本項目本身就難以分割,再者一般企業也很少擁有從事物流成本管理的專業人才。這樣一來,就在客觀和主觀兩大方面,影響到成本控制量表的開發。
以上從成本控制的角度所進行的問題分析,就為技術優化策略建立了企業視角。
從物流技術的分類來看,可以區分為硬技術和軟技術。本文不僅討論硬技術的優化,更加關注軟技術的提升。為此,針對問題的思考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
基于經濟學原理可知,企業自營物流技術優化的硬件方面表現為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能否充分釋放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紅利,不僅取決于企業自身規模大小,還取決于企業物流業務量的高低程度。從這一點來看,一味的提高技術優化水平并不是企業自營物流所需要的。而對于軟技術的優化,因主要在于前期需投入大量的人工和管理成本,也應在企業自營物流成本控制目標下來進行。關于這一點,需要同行們引起重視。
這里仍然需要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進行思考。從目前的實踐來看,提升企業自營物流的物資調配能力往往依賴于ERP系統的建設,而該系統的建設卻存在著資金投入較大和資產專用性強的特點。為此,即使針對它進行技術優化,仍需要從成本控制的角度認真考察。軟技術的優化,除了需要根據企業經營特征匹配性的進行專用軟件開發以外,還需要在“核心—外圍”結構下進行契約制度的合理構建,從而保障各合作企業的利益訴求。
如何從企業經濟性特征的視角下來評價技術優化的有效性,實則仍取決于對成本—收益之間的比較。關于這一點,不僅符合硬技術,也同樣適用于軟技術。從專業性強弱來看,似乎軟技術優化更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從而,這也為需要在成本控制下進行績效評價提供了理由。
以上建立在企業自營物流問題基礎上的優化思考,表明:若不能強化技術優化的成本控制意識,其不僅將增大企業自營物流存在的問題,還將使得所謂技術優化結果無效。
根據以上所述,企業自營物流技術優化的策略如下:
ERP環境的建立依托于計算機信息系統,該系統的建設不僅將耗費企業大量的資金;同時,其所發揮的經濟功能也需要在長期內獲得體現。因此,建立與企業環境相融合的態勢十分必要。在具體實施路徑上:(1)應將企業資源計劃ERP建設規劃以及可能達到的效果,書面提交給企業管理層;(2)在管理層批準建設的前提下,應與外包方進行充分溝通,主要就流程管理所期望達到的效果進行闡述。這樣一來,在企業管理層認可和業務部門的技術設計下,便能在成本控制下有的放矢的進行技術優化。
前面已經指出,企業物流技術的優化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而作為非主營業務的企業自營物流如何配置資金呢。筆者建議,可將企業采購物流中的常規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企業開展,這樣一來,外包所獲得的專業性服務本身就變相提升了企業自營物流的技術;同時,因企業精力被牽扯的減少,將有能有效組織人力、物力投入到自營物流中的關鍵和專用性領域。如,針對高科技企業來說,對于精密模塊的恒溫、恒濕倉儲監控系統的開發。
長期以來,企業在進行內涵發展路徑的構建上都著眼于生產領域,而與生產相配套的自營物流則被忽略。因此,在物流人員培訓、團隊建設、組織文化營造上都存在諸多空白。從而,為了使人力資本的提升能夠切實與企業需要相契合,應在培訓教材、團隊建設內容和組織文化設計上下工夫。筆者建議,培訓教材所含信息應使物流人員能在整體視閾下來看待本職工作;在團隊建設上應強化人員的大局意識和協作意識;在組織文化設計上應將“學習”元素植入其中,努力實現學習型團隊的形成。
綜上所述,以上便構成筆者對文章主題的討論。
本文認為,因現在產品生產的模塊化特征,使得產品的各個部件可由不同的企業生產,最終通過總裝來完成。策略可圍繞:ERP環境與企業環境的融合;建立企業物流部分業務外包;提升物流管理體系的人力資本等來開展。最后,本文權當拋磚引玉之用。
[1]伍朝輝.企業自營物流的問題及發展策略 [J].企業家天地:中旬刊,2011,(2).
[2]羅春平.生產企業自營物流能力構成及影響因素分析[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3]高海晨.工業企業自營物流模式分析[J].企業活力,2004,(5).
[4]龔英.制造企業自營物流與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模型研究 [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