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慧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河南鄭州 451150)
在我國各級教育模式中,體育一直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人才培養的指標體系中,體育素質的高低是衡量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要素之一。而為了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學校教育教學 (包括體育教學)中正在不間斷地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改革甚至變革,目的是使學生的專業知識、身心水平、創新程度能夠達到社會的預期,實現人才培養的目的。高校體育教學位于學校體育教學的最后階段,它不但關系到學生身心素質的整體提升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還關系到全民健身活動的實施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和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高校體育教學工作遠未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為此,除了需要在體育教學資金投入、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加大支持的力度外,還應對教學工作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必要的評價,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尋找改進的方向。基于此,本文對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闡述了構建高效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理論基礎,分析了評價體系的組成要素,給出了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路徑。旨在通過本文的工作,為高等教育中的體育教育和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提供一定的借鑒信息。因為,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并且在社會對人才要求越來越 “苛刻”的今天,建立這一評價體系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進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順應社會人才觀的時代取向。
在西方現代教育評價史上,行為目標評價理論是第一個產生了重大影響的理論。該理論采用 “結果參與”的模式,將教育方案、計劃和目標直接傳遞到學生層面,通過學生的成績表示出來,并進一步地將這種“行為目標”作為教育評價的主要依據。其具體實施過程是,首先由教師制訂出具體的教學目標,并將其與教學結果進行比對,并在這一過程中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調整,使兩者最大程度地保持一致。從這個角度講,行為目標評價理論的評價目的是十分明顯的,即通過對確定實際教育活動結果的確定,達到預定教育的目標。
該理論從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將得到尊重和獲得自我實現看做是人類行為中最基本和最持久的動力。只有當個體的心理趨向得到了尊重和重視,才能激發其主體性,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活動,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地實現自身的價值或者行為的價值。無論是作為高校體育專業的教師還是學生,都希望通過對體育教學過程和效果的評價,發現自身行為是否符合組織的要求,由此來開發潛能,明確自身的需要與組織目標之間的關聯,繼而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
體育教學評價體系需要根據時代的要求進行動態的調整,“多元智力理論”便是重構該體系的重要基礎。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任何個體夠同時擁有多個 (多種)相對獨立的智力,且其組合和表現形式因個體差異而不同,不同個體的智力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特點。為此,體育教師應從多個不同的視角出發,通過對學生多個方面的觀察和分析,來對學生的優缺點進行綜合評價,并以此為依據,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因此,在體育教育過程中,除了要促使學生對體育活動進行主動參與和探究外,還應通過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強化師生之間的角色互演,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這一理論的提出,在當時的西方乃至今天的世界各地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對教育教學進行評價之前,首先要確定教育的目標及其分類。這項工作由以布魯姆為代表的一批專家較早地進行過,但是在被確定下來的三個領域中,未對動作技能給予必要的重視。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這一關鍵性的工作繼續由哈羅和辛普森補充完畢,至此,教育目標分類評價理論得以成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在哈羅和辛普森的研究中,他們分別將 “動作技能”分為六大類和七大類,雖然類別的數量不同,但整體上內容并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為了獲得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組成要素的關鍵信息,本研究組織了相關專家對該問題進行了專題討論,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最終確定了學生、教師、教學管理和教學環境四個關鍵組成部分,并對其二級指標以及相應的權重進行了分配,構建了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層次結構。
學生是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關鍵群體之一,對其進行的評價往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學習能力的強弱、運動興趣和運動水平的高低。學習能力主要表現在對體育課程的理解能力、對教師示范動作的模仿能力、對體育技能的應用能力等;運動興趣主要表現在對運動的整體態度 (喜歡、一般還是排斥)、對特定運動項目的接受程度、習慣于單獨進行的體育運動還是習慣于集體行為等;運動水平主要包括學生參加“體育達標”測試的成績、對特殊運動項目運用的熟練程度、身體素質水平等,與此同時,在對學生運動水平進行評價時,應將其看做是身體基本活動能力和運動參與成績的綜合,并采用開放式的評價形式。

表1 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層次
在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中,教師的作用與學生同等重要,但是教師群體的評價內容卻更加多元,除了需要對自身進行評價外,還應考慮到教學行為的對象——學生——的感受。因此,評價內容包括教學技能水平、教學組織水平和學生滿意水平三個方面,前兩個方面指向教師,第三個方面指向學生。其中,教學技能水平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基本功”,只有教師具備了一定水平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感染能力和知識儲備,才能從事教學活動,可見,這一指標是根本、是最關鍵的一環;除此之外,教師的教學組織水平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組織能力包括教學計劃的設計水平、教學進度的合理安排、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節奏的把握以及教學過程中突發情況的處置等;學生對教學活動的滿意程度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優劣,涉及到的評價指標包括學生 “評教”的成績、出勤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等,因為這些指標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學生對教師(體育教學)的滿意程度。
只有學生和教師的體育教學活動是難以長久地規范開展的,因此,在高校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中,體育教學的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關系到教學工作的整個過程。在這一方面,可供采取的評價指標主要有教學管理單位“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和 “對體育教學的投入水平”。這是因為,從管理學的角度講,任何組織計劃的有效實施都與高層或主管部門的重視程度直接相關,有時,為了將某計劃保證實施下去,需要主管領導的帶頭促進。體育教學工作也是如此,如果缺少了對體育教學的重視,教學活動極難有效地進行,從這個角度講,重視的主體除了主管部門之外,還應包括學生和教師群體;除此之外,對體育教學的投入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體育教學的質量,對這一指標而言,包含的內容有資金投入規模,每個學生的平均資金補助、體育器材和場地的數量及使用效率等。
創建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將其與體育教學目標相匹配,最大限度地為體育教學服務,已經成為高校體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對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來說,教學環境處于體系的最“外圍”,也是最為宏觀的部分。按照現有的研究成果,體育教學環境分為物質環境和社會心理環境兩個主要部分,前者指的是自然環境、時空環境和設施環境,即教學活動的位置、場地器材的質量和數量等;后者包括的內容更加廣泛,不但涉及到教學氛圍的優劣,還涉及到教師和學生情感的抒發和交流,一般而言,社會心理環境可以細分為人際環境、信息環境、組織環境和情感環境等。
對高校體育教學進行評價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實現學生健康水平和體質的提高,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為此,更新和創新評價工作觀念和方法,將體育教學評價看作是一個復雜、全面的價值判斷過程。因此,需要廣泛地借助各類指標,從學生、教師、教學管理者的行為表現中做出必要、準確的觀測和判斷,將量性評價和質性評價進行有機的結合,突出體育教學評價的重難點,有針對性地發掘和解決體育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在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工作中,由于評價對象中學生和教師群體是極其關鍵的,因此,應在評價體系中重視“人”的作用,做到“以人為本”,以促進人的個性發展為目標。除了要關注教師的職業處境和職業需要外,還應最大限度地激發其主體意識,使其成為評價工作的直接參與者;對學生群體而言,應注重對評價結果的進一步應用,按照學生個人運動水平等指標的高低進行激勵,使其從被動接受評價,到主動接受評價結果,調動其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才能使評價對象得到應用的尊重,激發其進行積極工作的潛力。
體育教學評價工作是高校體育課程實施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客觀、公正、科學的評價工作能夠理順現有教學模式,厘清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問題之間的關系,還能夠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改善教學效果,促進教學改革的深入。本文研究了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等問題,內容涉及構建高效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理論基礎,評價體系的組成要素,以及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優化路徑等。當然,本文的工作還是初步的,需要在后續的工作中加以修正和完善。
[1]郭英,許硯田.普通高校體育課學習評價指標體系及方法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110-112.
[2]張玉寶.基于學習結果理論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構建[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1(2):1-4.
[3]盧曉文,趙鐘華.對高校學生體育學習效果評價內容和方法的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6(10):63-66.
[4]劉形.從新農村建設政策看肉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性[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6(1):129-131.
[5]黃海鏑.體育教學多元化評價體系研究 [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5):76-77.
[6]范汝清,馬琳,袁玉濤.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教學與管理,2011(6):65-66.
[7]張德生,焦玉娥,鄭春鳳.新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9):68-71.
[8]高斌,徐明欣,李瑞年.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改革[J].體育學刊,2003(6):77-80.
[9]陳俊.體育教學評價體系重構[J].實驗室科學,2009(1):29-30.
[10]鐘文正.陶行知體育思想對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改革的啟示[J].體育與科學,2008(9):90-92.
[11]鄭錦惠.對體育教學評價的若干思考 [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4):105-107.
[12]高東清.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改革探析[J].搏擊?武術科學,2011(1):118-119.
[13]羅平.體育育教學中多元評價機制構建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0(2):61-62.
[14]姚蕾,聞勇.對我國體育教學評價的理論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1):76-77.
[15]陶濤.中、英、美、澳4國體育學習評價內容的比較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6(25):91-93.
[16]樊清華,劉俊.美國診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研究及啟示[J].中國地質教育,2005(1):33-35.
[17]王曼,李玉祿.高等院校體育教學環境優化研究[J].貴州體育科技,2009(6):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