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婉玲
(廣東白云學院,廣東廣州 510000)
二戰后資本主義社會在經濟和政治方面都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例如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出現了國家資本所有制和法人資本所有制;在勞資關系方面出現了職工參與決策、終身雇傭、職工持股等制度;隨著知識型和服務型勞動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勞動方式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在分配關系方面出現了福利制度,工人的生活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政治制度方面,更加重視和加強法制建設,政府在調控經濟和管理社會方面的權限加強了。對此,有些學者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已經發生了部分質變,資本主義正在逐漸向社會主義轉變,將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將會殊途同歸。但也有些學者指出雖然二戰后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很多變化,但是資本主義的根本性質并沒有改變,因此資本主義必然要被社會主義所取代。如何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實質,把握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關鍵在于正確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質。因為“‘生產關系的總和'是社會形態的本質方面,是社會形態劃分的依據”①。認識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應注意兩個方面:
“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②。當代資本主義發生新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科技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首先,二戰后發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社會化的程度進一步提高,因而在所有制中出現了國家資本所有制和法人資本所有制。它們都使生產資料更加集中,使得整個社會的生產更有組織性、協調性,適應了生產社會化的要求。其次,科技的發展又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變化。隨著第三產業增多,勞動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因而勞資關系、分配關系、階級結構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最后適應生產社會化的要求,在上層建筑方面,政府機構要從更加宏觀的方面調控經濟,協調各方利益,緩解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因而政府機構的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的權限就有所增強了。因此,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生的變化從根本上說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作用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自我調整。
首先,國家資本所有制本質上是服務于壟斷資本的所有制。資本主義的國家是受金融寡頭操縱的,是為壟斷資本服務的。例如在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注資了7000億救市。7000億主要是用在注資或收購華爾街那些大銀行、大保險公司。而這7000億通過稅收轉嫁到普通美國民眾身上。同時這7000億還通過美元的量化寬松政策,以美元貶值,其他國家貨幣升值的方式轉嫁到其他國家。那些制造了金融危機的金融寡頭不僅沒有受到法律制裁,反而大撈不義之財。這充分說明了資本主義的國家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是受金融寡頭操縱,是為壟斷資本服務的。恩格斯說過:“現代國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資本家的國家,理想的總資本家。它越是把更多的生產力據為己有,就越是成為真正的總資本家,越是剝削更多的公民。”③因而,國家資本所有制沒有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性質。其次,法人資本所有制在性質上是壟斷資本集體所有制。它在形式上是由各類法人相互持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經營管理企業。而實質上,企業的股票高度集中在少數法人股東之手。這些少數法人股東(即金融寡頭)通過控股層層控制中小企業,從而支配大量的社會財富,操縱國家經濟命脈。“美國的洛克菲勒、福特、杜邦、波士頓、第一花旗銀行集團、加利弗尼亞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等一直控制著美國的經濟命脈。美國最大的100家公司控制的工業資產從50年代的39.8%,增長到80年代的54.9%。美國最大的20家公司控制了全國的航運、鐵路、通訊、電力和煤炭資產的1/2。日本三菱、三井、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等大財團控制著日本經濟命脈的一半以上。挪威150個家族掌握了全國大部分資源和生產,控制了全國生產與銷售的3/4。”④這些材料都說明了生產資料還是集中在少數大資本家手中。由此可見,無論國家資本所有制還是法人資本所有制,都沒有改變生產資料由資本家占有的性質。二戰后出現的這些新的所有制改變的只是私有制的實現形式,但是私有制的性質并沒有改變。
雖然二戰后勞資關系出現了緩和,有了職工參與決策、職工持股等制度,以及勞動方式有了改變,但是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雇傭工人關系也并沒有改變,工人還是處于被支配被剝削的地位。首先,在職工參與決策制度中,職工對于企業發展戰略、利益調配以及工資、福利待遇等,都沒有決策權。而且職工的意見或建議最終能否被采納,最終還是資本家決定。其次,在職工持股制度方面,職工持有的股份是非常有限的。職工即使入股了,但在企業中依然沒有平等的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最后,勞動方式的變化也沒有改變工人被剝削的地位。不管是白領還是藍領,他們付出的勞動和獲得的報酬永遠不能成正比。工人工資的增長遠遠比不上資本家利潤的增長。因此工人被支配被剝削的雇傭勞動關系也并沒有改變。
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雇傭工人,從而剝削工人占有剩余價值,獲得利潤和財富。因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激烈的競爭以及資本家追逐利潤最大化的本性不會改變,所以資本家必然要從工人身上榨取更多剩余價值,資本家會越來越富有、工人越來越貧窮。雖然二戰后出現了福利制度,但福利制度并不能改變貧富差距、兩極分化。首先,福利作為社會財富是由工人的勞動創造的。福利有一大部分是直接從工人工資中扣除的,其余部分名義上由國家和企業承擔,但實際上還是由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轉變而來的。其次,每當發生經濟危機,政府要削減開支時,最先被削減掉的是福利方面。例如金融危機后,西方國家紛紛提出要削減福利,包括提高平均退休年齡、增加各種稅收,政府裁員、削減工資等,因此在金融危機后越來越多的普通群眾陷入貧困。貧富分化進一步擴大。“美國最大工會組織勞聯-產聯(AFLCIO)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標普500成份股公司CEO的平均薪資為1294萬美元,較2010年增長14%,進一步加大了他們與一線員工之間的收入差距。勞聯—產聯表示:‘標普500公司CEO與美國普通工人之間的收入比率從2010年的343倍擴大至380倍',并且指出,1980年,大公司CEO的平均收入僅是普通員工的大約42倍。”⑤
總的來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三個方面包括生產資料私有制、雇傭勞動關系,資本家占有剩余價值都沒有改變,所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質并沒有改變。因此,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并不能克服,產生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依然是資本主義不可克服的痼疾。雖然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全面干預經濟,宏觀調控,緩解危機,但資本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并不能擺脫經濟危機,它改變的只是經濟危機的形態和頻率。這主要還是由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的,金融寡頭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不僅在經濟上控制國家經濟命脈,而且在政治上通過金錢控制上層建筑,操縱國家政權,因此政府對經濟的調控和監督的力度和范圍必然是非常有限的。
綜上所述,二戰之后雖然資本主義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已經作出了一些自我調整,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不管怎么調整,不管怎么變化,都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質,也無法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經濟危機。因此要徹底解放生產力,必須要用更高級的社會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 “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注釋:
①高等教育出版社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9
②高等教育出版社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8
③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3
④電子雜志:中華魂,2004,(1).第15章,講座資本主義能“青春永駐”嗎?——《歷史唯物論—社會發展史講座》 之十二/宗寒
⑤新浪財經.標普500公司CEO去年收入為普通員工380倍[EB/OL].2012-4-27.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徐崇溫.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 [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4]史妍嵋.經濟全球化與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5]靳輝明,羅文東.當代資本主義新論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