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燕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濟南 250100;山東省委黨校黨史部,山東濟南 250103)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帶動下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把人類推進到信息社會 (也稱網絡社會),人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思想等各個領域發生深刻變革,開辟人類生活的“第四空間”——網絡空間。網絡空間的政治化和民主化,給現實政治和現實民主帶來巨大影響,網絡民主進入學界和政界視野。
網絡民主 (Cyber Democracy)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新事物,具有自身的特有內涵。
網絡民主,顧名思義,是以網絡 (本研究中主要指國際互聯網,英文Internet)為媒介的民主形式。國內外學者對網絡民主的概念、內涵,都給出了自己的見解。1995年,美國學者馬克?斯勞卡 (Mark Slouka)最早提出 “網絡民主”一詞;同年,美國學者里克?亨德森 (Rick Henderson)在談及美國電子化議會改革時,也使用了“Cyberdemocracy”①的概念。2005年,斯蒂文?克里夫特 (Steven Clift)在其負責實施的Minnesota E-Democracy Project電子民主計劃中,界定了電子民主的定義:“電子民主意味著在今天的代議制民主中通過互聯網、移動通訊和其他技術進行的更多的和更積極的公民參與,也包括公民以更為直接的形式參與到公共事務中來。”②在我國,2004年,毛壽龍在其網絡文章《網絡民主的局限》中,將網絡民主梳理為:“在20世紀的最后10年里,由于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分布在整個地球上的人,通過網絡來討論公共事務,并通過投票來決定公共事務,已經成為人類民主制度發展的重要歷程。新的事物,需要新的名字。對于這種新的民主制度,我們不妨暫且稱之為網絡民主。”③2011年,有兩部著作對網絡民主的含義做了詳細分析。趙春麗認為,網絡民主是 “以發達的信息與通訊技術尤其是以互聯網絡為運作和參與平臺,各種民主主體利用互聯網來影響民主進程、參與政府決策、改進民主運作、完善民主治理的一種新型參與式民主形式。”④郭小安認為:“所謂網絡民主,是政治主體借助網絡技術,以政治互動為主要形式,以網絡空間為載體,培育、強化和完善民主的過程”。⑤在吸收國內外成果基礎上,本文認為:網絡民主是政治主體以互聯網新技術平臺為支撐,在網絡空間內進行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治理等政治表達和政治參與的一種新型民主形式。這種新型民主形式與傳統的現實民主形式不同,它至少包含三方面主要內容:一是對現有民主形式的推進,即利用網絡技術實現民主信息的公開化、共享性,諸如電子投票、電子選舉、電子政務、網絡監督都屬此類;二是對現有民主形式的鞏固和重塑,即強化直接民主,重塑傳統民主形式,如代議制民主;三是催生新的民主形式,如發生在網絡空間的民主協商、民主對話、在線交流、在線政治等。
網絡民主發端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網絡民主實踐,伴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互聯網的崛起。從已有對網絡民主的研究,及近年來網絡民主實踐的現實分析,網絡民主的主要特點如下:
在互聯網這樣一個跨越時空的電子公共空間內,網絡民主突破了傳統民主形式民主主體理論上平等與實踐上“不平等”沖突局面的束縛,改變了傳統民主形式基于 “信息壟斷”造成的實踐中對民主的傷害,實現了更深遠意義上的民主參與主體的平等性。“活動主體的擴大化、多樣化沖破了傳統主體由社會職務地位、職業等階層形成的社會秩序結構,形成了 ‘電子人' 之間話語權上的相對平等”。⑥“互聯網的平等性使民眾的民主權利更有保障”⑦,網絡空間主體——網民的自由言論權得到實踐。網絡空間的平等性并非是絕對的。與現實中的社團、政黨組織、政治團體相比較,平等性是網絡政治空間的典型特征,但這種特征不能絕對化。
互動,在原意上指不同主體之間的一種使彼此發生作用或變化的過程,是一種相互之間的影響和關聯。網絡民主特有的支撐平臺——互聯網,是決定網絡民主具有政治互動性特征的基礎。在任何主體——普通網民或政治家眼里,互聯網某種意義上都是 “互動”的代名詞。正因為如此,人們才不打折扣的相信阿拉伯?希伊和曼紐爾?卡斯特在“從媒體政治到網絡政治:因特網與政治進程”章節中所做的結論:“因特網的附加值在于它的互動性和自治通信的潛力”⑧。網絡民主拓展了網絡空間內不同主體之間互動的廣度和深度。互聯網社會在為網絡主體提供信息交流空間的同時,以匿名或實名的方式為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撐。
觀察網絡民主的實踐過程,有幾個相對具體的特征比較顯而易見,即網絡民主作為一條與傳統代議制民主不同的民主新路的開放性、直接性、便捷性、廉價性以及全面性。這些特征既是網絡民主與傳統民主形式的差異,更始網絡民主較之其他民主形式所具有的優勢。網絡民主的開放性、直接性、全面性,與便捷性和廉價性一起,改變了民主參與主體的互動結構和參與模式,逐步實現了人類從古希臘、羅馬以來,一直追求的民主夢想。
對民主政治而言,網絡民主實踐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正向價值,也有負面作用。
網絡民主的積極價值。網絡民主“天然地符合民主精神” —— “因特網像一張 ‘不放過任何東西'的龐大的蛛網,它所具有的對信息的收集、存儲、傳遞和處理能力,對打破政治生活領域內的信息壟斷和由此衍生的集權控制,潛在地具有顛覆作用;它擴大了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天然地符合民主精神”⑨。這是網絡民主所具有、其他民主形式無法比擬的優勢。正是在這樣的優勢下,民主主體才有可能實現平等、真實、充分的信息共享和政治參與、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
網絡民主的負面效應。一是它依然可能造成新型的不平等——數字鴻溝的存在。數字鴻溝的差距有可能使一部分政治主體不可抗拒地失去了網絡空間政治參與的權利,造成了網絡空間民主實踐上對 “天賦民權”的事實剝奪。二是網絡空間遠未達到理想的程度。“理想的公共領域絕非單一、普通的公共概念,而是能夠開放給弱勢者表達不同意見,容納多樣的意見表達,豐富公共論壇的多元性。在此公共領域意含傳媒應提供開放的公共論壇,尊重弱勢社群的發言空間,呈現多元化的報道,以彰顯公共領域的精義及多元社會的理念”⑩。三是“群體極化”以及網絡暴政依然存在及后果嚴重。“群體極化”和網絡暴政都是網絡空間不完善不理想的集中表現,會導致網絡少數失去作為網絡主體平等性的結果,從而使網絡民主失去其本質中最基本的要素,凸顯網絡民主的消極效應。
綜合上述內容可以看出,作為媒介與民主的一種新型關系及作用形式,網絡民主并非獨立于民主之外,而是媒介與民主的新結合,它是對傳統民主與媒介關系的發展和推進,是媒介與民主關系的新拓展。網絡民主的主要特征,是對傳統民主及媒介與民主關系形式的延伸、強化或重新解讀。
注釋:
①Rick Henderson,“Cyberdemocracy-infomedia and politics”,Reason,April,1995.
②http://mailman.edc.org/pipermail/digitaldivide/2004 October/000379.html>,accessed September 20,2005.轉引自:趙春麗.網絡民主發展研究 [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48.
③毛壽龍:《網絡民主的局限》,百度文庫:http://wenku. baidu. com/view/3b175d707fd5360cba1adbbd.html,2012-08-08.
④趙春麗.網絡民主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49-50.
⑤郭小安.網絡民主的可能及限度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30-131.
⑥侯彬.試析“網絡民主”特征及其對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J].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5,(1).
⑦王守光.加強網絡環境下民主執政對策研究 [J].理論學刊,2009(12):45.
⑧(美)曼紐爾?卡斯特 (Manuel Castells)主編,周凱譯.網絡社會:跨文化的視角[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405.
⑨李永剛.互聯網與民主的前景[J].江海學刊,1999(4).
⑩(德)尤爾根?哈貝馬斯 (Jurgen Habermas)著,張博樹譯.交往與社會進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