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春
(長春師范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和日益推進,全社會都在高度關注教師素質的提高,而心理健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要素,是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和教育教學效果的保障。雖然目前在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方面的調查數據還不夠一致,但幾乎所有調查所反映的趨向是一致的,即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地低于其他群體的平均水平。“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外部因素,如過高的社會要求和期望、教育系統的變革、較低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不當的學校管理,不良的學校氛圍等;二是教師自身的因素”①。一般來說教師是無力改變外部因素的,只能通過調整自己以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因此,從根本上來說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在于教師自身,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于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調節能力。
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說過這樣一句話:“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他們看待事情的看法所困擾”②。這也是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念,即ABC理論的基本觀點。“A(Affair)是指引發事件,B(Belief)是指個體由對A的評價和解釋而產生的信念,C(Consequence)是指由A引發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③。人們常以為A是C的直接原因,認為是發生了某事,才有了某種情緒和行為。而ABC理論則認為A只是C的間接原因,B即個體對A的解釋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才是直接的原因。事實上同樣的一件事,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態度、看法和評價,因此有不同的情緒體驗和行為反應。如甲、乙兩個教師都是評職失利,甲對此事的態度和看法是,畢竟評上的只是少數幾個人,他們也確實很優秀,沒評上的人還有很多,而且比我有優勢的還大有人在,所以我沒評上很正常。因此甲的情緒盡管有些失落,但絕不沮喪,此事也沒影響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乙對此事的評價和解釋是,這次評職即使只有一個名額也應該是我,這樣的事怎能發生在我身上,我真是太倒霉了,因而憤憤不平,怨天尤人,工作上也萎靡不振。由此可見,甲、乙兩人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與他們對事情的評價和解釋即認知有關。甲的認知相對合理,因此情緒和行為反應適度;而乙的認知過于絕對化、災難化,因而情緒和行為反應過度。在現實生活中,當不好的事情已經發生且無法改變時,只有通過改變對事情的評價和解釋才能調整情緒和行為。合理的認知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認知則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從而影響心理健康。因此教師心理健康自我調節的關鍵是調整認知。
“無條件接納自我,是指完全地接受自己,即使表現很差或被人看輕時亦然”]④。事實上,大多數人是有條件地自我接納,即當自己表現很好或得到別人認可時才接納自己,反之則責怪自己。如果一個人總是習慣于有條件地自我接納,就會導致自我認同不足、緊張和沮喪。當自己表現不好時,會怨恨自己;當表現好時,又會擔憂明天可能遭遇的失敗。因此,很多學者都主張把接納自我、擁有積極的自我概念看成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也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礎。作為教師更要自我接納,試想如果一個教師自己都不喜歡自己,學生又怎會接受、喜歡和欣賞他呢?那么,教師該如何無條件地自我接納、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第一,教師要認識到自己是不完美的。雖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但并不是說教師就應無所不知,就沒有缺點和不犯錯誤。我們都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既然不完美是必然的,就沒有必要苛求自己完美無缺,更不應該輕率地否定自己。因此,重要的不是你是否完美,重要的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與不完美的生活,從逐漸接近完美的過程中去提升自我、享受生活。第二,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教師要善于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弱點,對于自己的優點和成績及時給予肯定,并引以為榮;對于缺點和錯誤,有根據、有針對性地否定,不輕率、全面地否定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客觀、準確地評價自己,在總體上對自己持肯定態度,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第三,體驗自己的成功。成功可以增強人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自信心,也是獲取更大成功的條件。為此,可以找出最近一次或幾次自己做過的比較成功的事情,然后仔細回味當時愉悅的感受。最好用文字把過程記錄下來,把當時的體驗也詳細描述出來,以便經常翻閱,加強體驗。第四,學會自我平衡。教師要認識到,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每一個教師都有自己先天的稟賦,在成長的環境、過去的經驗、個人的能力等方面也都存在差異。因此,不要強迫自己與別人一樣,或者要求自己與別人處于同一水平。當發現自己在某方面不如人家時,要想到自己也有自己的長處,從而使短處得到某種補償,以使自己心理平衡。
一些研究表明,教師的職業滿意度不高。“有些教師有較強的職業自卑感,認為教師的社會地位、經濟收人與自己的期望相距甚遠,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因而總感到心理不平衡,后悔自己的職業選擇,更談不上享受工作的樂趣”⑤。如果教師不認同自己的職業,就不會有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更不會有幸福感和成就感。只有當教師真正認同自己的職業,視教師為神圣而光榮的職業,才會從走進教室的一刻起,心中便充溢著歡欣,才會用充滿愛和欣賞的眼神注視學生,才會在講課過程中內心充滿由衷的愉悅,自身的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由此體驗到自我價值感、幸福感與滿足感。認同自己職業的教師把教學視為一種享受,一走上講臺就精神抖擻,會暫時忘卻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瑣屑與煩惱。當教師帶著微笑,懷著喜悅的心情走進教室時,學生也會倍感親切、溫暖,快樂之情油然而生。也許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認識,夸美紐斯說了這樣一段話:“教學是一種教起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就是說它不會使教師感到煩惱,或使學生感到厭惡,它能使教師和學生都得到最大的快樂”⑥。由此可見,作為教師要想更多地體驗到快樂,就要認同教師的職業,尊重自己的職業選擇,因為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無論你每天是痛苦還是快樂,只要你還在目前的崗位上,就要履行教師的職責,那么何不讓自己選擇快樂呢?因此,教師只有認同自己的職業角色,才能心情舒暢,并感受到職業的崇高和學生的可愛之處,享受職業所帶來的樂趣,為自己的心理健康打下堅實的認知基礎。
每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需要確立一些有價值的目標,這樣在人生前進的道路上才會有正確的方向,才會有前進的動力。但是如果價值目標過高,往往會因其不能實現或者由于面臨太多的困難而使人陷入較大的痛苦之中。因此,教師在選定自己目標時,不單單要考慮目標對自己的價值的大小,更要仔細衡量自己的能力、現實的條件等因素。“如果根本沒有把握,即使目標的價值再大,也應當理智地放棄,應該選擇那些價值雖不很大,但比較有把握實現的目標,讓自己享有成功的機會,從中逐步增強自信,同時也增長能力,然后逐步確立更高的價值目標”⑦。因此,在現實生活中,一個教師如果發現自己經常遭遇挫折,就應當反思自己所確定的價值目標是否切實可行,如果目標預期過高,就應當及時修正和調整,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和避免挫折,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和痛苦。
合理情緒療法認為,情緒困擾和非適應性行為都源于不合理的觀念。不合理的觀念常有三種典型的表現形式:“絕對化的要求”、“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極”。當用這些不合邏輯、不合理的觀念去思維、去行動時,就會產生消極負性的情緒,就會適應不良,出現心理不健康的傾向。為了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建議采用合理情緒療法來改變不合理的觀念。其操作模型是ABCDE:“弄清楚引發事件A(Affair)、認知B(Belief)、情緒與行為結果C(Consequence)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及因果關系,要改善不良情緒和行為C,必須找出B中的不合理觀念,進行自我辯論,用合理的觀念取代不合理的觀念,這個過程就是D(Dispute)。D產生了效果E(Effect),即積極的情緒和行為”⑧。如某教師因待遇和地位不高而不滿,就可通過以下的步驟調整自己的認知,進而改善情緒和行為反應。A:與一些行業相比,教師地位和待遇不高。B:有的行業輕輕松松,收入比教師高幾倍,這是社會分配的嚴重不公平;雖說是“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科教興國”,可是從教師的待遇看起來,對教育還是不夠重視。C:心情不愉快,有壓抑感,經常發牢騷。D:不公平是絕對的,公平是相對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與成千上萬下崗工人比,教師的收入算是很高了,我們應該知足;近些年,國家已經加大了教育投入,教師地位和待遇已有所提高,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以后在這方面會有更大的改善。E:心理恢復平衡,比較安心工作。
注 釋:
①呂超.淺談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J].學理論,2010.20.
②愛比克泰德、王文華.愛比克泰德論說集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6
③⑧魏青、桂世權.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J].中國教育學刊,2006.9.
④亞伯·艾里斯.別跟情緒過不去 [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3
⑤王春娟、馮海英.從心理和諧理論看教師心理健康自我維護[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 (基礎教育版),2008.6.
⑥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4.
⑦張梅.心理訓練[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3.
[1]廉柯.教師心理健康的基礎:自我調節[J].中國成人教育,2009.19.
[2]周國韜.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師心理保健[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
[3]王春娟、馮海英.從心理和諧理論看教師心理健康自我維護 [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 (基礎教育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