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萍
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工作,不僅是深化醫改的重要內容,也是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難得機遇,更是方便基層群眾就醫的迫切需求。2010年以來,揚中市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出臺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工作方案》,全力加快建設步伐。截至2011年底,該市45個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已全面完成標準化建設任務,城鄉居民就醫環境明顯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有效提升,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和好評。主要做法是:
該市將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作為“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重要突破口,上下聯動,強勢推進。一是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強化領導。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確定了建設目標和具體要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密切關注,多次聽取工作進展情況匯報;分管領導深入鎮、村一線,了解實情,現場辦公,幫助協調解決實際問題。市人大、市政協多次組織專題視察和調研。二是相關部門緊密協作、形成合力。衛生部門發揮牽頭作用,認真制定落實實施方案,加強業務指導,合理配置資源,加強與各鎮(街、區)、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共同做好工作。財政部門強化資金保障,兩年來共落實專項建設資金500余萬元。人社、發改、經信等部門也結合各自職能,主動參與,密切配合。三是鎮、村真抓實干、主動作為。各鎮(街、區)、村(社區)積極發揮主體作用,主動協調解決村衛生室的選址、業務用房等具體問題,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經費補償機制,為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實保障。
一是規劃先行,優化布局。根據該市居于江中島地域狹小、居住密集的特點,按每萬人設置1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每5 000人設置一個村衛生室的標準,結合服務人口、服務半徑、行政區劃等因素,在全市設立了5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40個村衛生室,總數比原來減少15個,結構更加優化,布局更加合理。二是明確目標,分步推進。明確了“一個目標”、“兩個階段”的具體要求。“一個目標”,即必須全面達到或超過省定標準;“兩個階段”,即2010年完成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50%的工作任務,2011年全面完成,確保標準化建設工作有序推進到位。三是先行試點,分類實施。堅持因地制宜,典型引路,按照達標和示范兩種標準,在相關村衛生室先行試點建設。建成后,通過召開現場會等形式,指導各地在確保達到省定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各自實際,確定不同的建設標準并分類實施。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提高標準,打造精品,形成亮點。四是統一標準,規范建設。對照省定標準,結合揚中實際,在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中,堅持做到“五個統一”(統一科室設置、統一設施設備、統一標牌制作、統一服務內容、統一人員培訓),全市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均衡發展,全島一體化的特色進一步彰顯。
一是加強隊伍建設。各鄉鎮衛生院結合自身實際,合理安排醫務人員赴村衛生室工作,累計下派醫務人員78人。在妥善解決離崗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的基礎上,將在崗鄉村醫生納入績效考核管理,工資收入與醫療衛生服務數量、質量以及群眾滿意度掛鉤,做到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充分調動了村衛生室醫務人員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二是加強規范管理。實施鎮村一體化管理,鄉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全面實行業務統一管理、人員統一調配、財務統一結算、工資統一發放、藥械統一調撥,指導村衛生室開展適宜技術,全面落實各項公共衛生服務。三是加強信息支撐。開發二代身份證刷卡系統,居民基本醫保參保人憑二代身份證在村衛生室就診,可以即時結算報銷醫藥費用。加快區域衛生信息系統建設,實現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方便二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進行技術幫扶,進一步提高了村衛生室服務質量和水平。
結合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工作實踐,該市總結出了三點經驗體會:第一,只有堅持加強領導、行政推動,才能確保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任務的順利完成。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工作面廣量大,紛繁復雜,必須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統一思想認識,完善要素保障,加大行政推動,為推進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源泉。第二,只有堅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才能走出一條符合實情、富有成效的建設道路。該市對照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的目標任務,堅持執行上級文件不走樣,結合地方實際不偏向,深入基層,反復論證,穩妥實施,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事業發展與大局穩定的“多贏”。第三,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務求實效,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滿意和認可。該市從惠民、利民的角度出發,在改善村衛生室硬件條件的同時,強化內涵建設,為基層群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使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工作成為惠及廣大群眾的實事工程、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