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潘龍軍
人才租賃作為一種新型的用工方式,使職業健康監管從過去單一的對用人單位的監管轉變為對用人單位和人才中介機構的監管,如何轉變思路、應對這種變化,值得我們思考。
2011年3月,我局接到投訴,反應投訴人2008年起由某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派遣到某用人單位從事渣跨行車工的工作,卻未被組織進行職業健康檢查。我局隨后檢查了用人單位渣跨區現場,并調取了本市疾控中心出具的用人單位作業場所有害因素的檢測報告,確認用人單位渣跨區存在高溫、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氫等職業危害因素。對于在渣跨區工作的用人單位的正式職工,用人單位組織進行了職業健康檢查,而對于在該區域工作的勞務派遣工則未組織其進行職業健康檢查,該人力資源有限公司自述組織過“高溫套餐”的體檢,檢查項目與職業健康檢查差不多,體檢報告直接發給了勞動者本人,公司并未存檔,并提供了簡單的“員工職業健康體檢信息表”,包含姓名、性別、年齡、婚姻史、工種、上崗時間及職業危害因素。我局通過調查證實該人才中介機構組織的是一般的健康檢查,而非職業健康檢查。
本案中,人力資源有限公司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務代理協議書、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書,由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派遣勞動者到用人單位渣跨區域工作并負責發放薪酬、辦理社會保險,由此可確認人力資源有限公司與其所派遣的這部分勞動者存在勞動關系,應當由其組織勞動者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建立職業健康檔案。而該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未按法律規定履行相應義務,最終,我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六十四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整改,給予警告,可以并處2萬以上5萬以下的罰款”第四項“未按照規定組織職業健康檢查、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或者未將檢查結果如實告知勞動者的”的規定,依法對該人力資源有限公司進行了行政處罰。
由本案可以看出,職業健康管理部門不單要對用人單位開展職業健康監管,還要對人才中介機構開展職業健康監管。如今,人才中介機構遍地開花,派遣給勞動者的工種紛繁復雜,機構內看不到勞動現場,無法確定哪些現場存在職業危害因素,而且勞務派遣中短期用工較多,人員流動性較強,這都給監管都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這里,筆者有幾點建議:
3.1 高度重視職業健康管理工作 我國職業危害范圍廣,涉及勞動者人數眾多,以致職業病發病人數總量大,且呈上升趨勢,職業病防控形勢十分嚴峻。
3.2 加強職業監管隊伍建設 要配齊滿足監督執法需要的工作人員,配備適合職業健康監管工作需要的車輛、快速檢測設備、個人防護用品,要加強對職業健康監管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其專業技能和依法行政水平。
3.3 加大宣傳力度 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通過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現場咨詢、分發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宣傳職業病防治方面的法律知識和職業健康基本知識,增強相關機構防治職業危害的責任感,提高勞動者的自我保護意識。
3.4 加強執法檢查力度 要創新執法手段,堅持嚴格執法,要充分發揮區—街道—村三級監督網絡的作用,提高監督覆蓋率,加大執法檢查力度。
3.5 建立和完善部門協作機制 建立衛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安全監管、工會等部門參加的職業病防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密切協作,加強配合,形成合力。
3.6 加強社會監督 建立完善舉報制度,暢通監督渠道,廣泛接受社會監督,對投訴舉報的違法行為,嚴格依法查處,并公開處理結果,有效形成震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