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保靜
【摘 要】合同詐騙在經濟生活中不斷發生,危及市場經濟的信用基礎,因此,我們應提高警惕,預防合同詐騙。本文首先結合有關案例,分析得出詐騙者能輕易實現詐騙目的的三點原因,提出擺正思想、提高警惕是預防合同詐騙的前提。其次,從資信材料的書面審查、核實及收集三方面,論述加強資信調查是預防合同詐騙的直接措施。
【關鍵詞】信用;合同詐騙;資信調查
市場經濟是以信用為紐帶的契約經濟,信用關系的穩定是交易安全的保障,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命脈。可是,近年來,在經濟交往中,在利益的驅使下,利用合同進行詐騙的現象不斷發生,致使合同履行情況每況愈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經濟生活中的“信用危機”。而一旦存在信用危機,勢必導致市場活動萎縮,交易量下降,市場經濟就不可能正常生存、發展下去。為此,在嚴厲打擊合同詐騙的同時,我們更應提高警惕,預防合同詐騙,避免遭受巨大損失。
一、擺正思想、提高警惕,是預防合同詐騙的前提
“萬里大造林”集資詐騙案件大家并不陌生。萬里大造林有限公司以托管合作造林高回報、零風險為誘餌,通過虛假宣傳和培訓洗腦不斷發展業務人員認購或介紹他人認購“林權”的手段,誘使全國3萬多名群眾投資所謂的速生豐產楊樹林,向社會不特定對象變相吸收資金,轉讓林地(林權)43萬余畝,涉案金額達13億元(案例1)。類似的案例還很多。分析這些案例可以看出,行騙者之所以能夠輕易得逞,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行騙者在看清對方的需要后“對癥下藥”。對貪小便宜、想迅速發財致富的,行騙者就鼓吹項目投資少、利潤大、見效快;對急于擺脫現時困境的,便投其所需;對尋找合作伙伴、尋求發展機會的,便以優厚的條件、廣闊的發展前景做誘餌……在種種假相的誘惑下,簽約方以為遇到救命恩人,擔心行騙者改變主意,顧不上認真審查資信情況便簽訂合同,結果落得空歡喜一場。可見,合作、交易是以權利義務對等為基礎的,類似“天上掉餡餅”的宣傳和條件不但不能輕易相信,而且要擺正思想,對其產生免疫力。當這些誘餌不能再誘惑人們,行騙者的目的也就不能輕易得逞。第二,利用合同詐騙更具有隱蔽性。行騙者為達到詐騙的目的,在制造假象、設立陷阱后,便要求簽訂合同。簽約方在合同這一合法外衣的掩護下,不易認清對方的真實面目,同時片面看重合同的約束力,相信有合同作保障,對方必然會按約履行義務,即使違約,也得承擔責任,自己不會有多大損失。其實,行騙者根本沒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誠意,合同只是一種行騙手段,待目的實現后便逃之夭夭,即使被抓獲,錢物已被揮霍,被騙者的損失無法追回,合同也就成了一紙空文。因此,簽訂合同必須提高警惕,預防上當受騙。第三,資信調查不嚴給行騙者有機可乘。資信調查是簽訂合同的準備階段,通過收集對方的資信材料,對對方是否具有簽約資格、履約能力及信用狀況做出正確判斷,以決定是否與其簽訂合同。如果資信調查到位,對方的詐騙目的終無法隱藏。然而,有些企業或個人對資信調查工作重視不夠,在簽訂合同時對對方的簽約資格、信用情況、履約能力不進行調查,或只對對方提供的資信材料做簡單的審查,對其真實性、有效性置之不顧,這必然為詐騙者提供機會,使自己的利益存在潛在的威脅。因此,我們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資信調查的必要性,為預防合同詐騙提供思想保障。
二、加強資信調查,是預防合同詐騙的直接措施
一位宋姓女士想購買某開發公司的一套房屋,并偽造了單位介紹信和收入證明。開發公司經簡單的審核后便與宋女士簽訂住房貸款擔保合同。某銀行根據開發公司提供的擔保與宋女士簽訂了個人住房貸款合同。一年后,宋女士突然下落不明。無奈,銀行將開發公司告上法院,要求承擔連帶責任,一次性還清宋女士所欠貸款(案例2)。分析該案例,開發公司之所以會上當受騙,關鍵在于對宋女士提供證明的真實性沒有進行核實,即資信調查不到位。做好資信調查工作,不但要對資信材料的形式、內容進行書面審查,還要對其真實性、合法性、有效性進行核實,必要時還應收集有關信息,綜合考慮。該案中如果開發公司對材料認真審核,宋女士利用合同詐騙的目的根本無法得逞。可見,加強資信調查是預防合同詐騙最直接的措施。
(一)對資信材料進行書面審查
書面審查是對資信材料形式、內容進行審查,只要材料符合一定的形式要求,能夠證明簽約對方的資信情況即可,至于材料的真實性暫不審核。通過書面審查,初步確定對方是否具有簽約資格和履約能力。
1.資信材料盡量要求原件形式。有的企業或個人在提供材料時,會提供證照的復印件或傳真件,但是,復印件、傳真件易于偽造,可信度自然比較低,如果僅憑此就確認對方有簽約資格和履約能力并簽訂合同,就可能為合同詐騙者提供可乘之機。因此,資信材料應盡量要求原件形式。如果提供原件確有困難,我方又很想與對方合作,應要求提供其他原件材料來證明復印件、傳真件的真實性,或對復印件、傳真件進行核實。對毫無其它證明材料,又未經核實的復印件、傳真件決不能輕易相信。
2.資信材料要能證明對方的資信情況。如果資信材料不能證明對方的資信情況,無異于一堆廢紙,因此,我們要根據具體的合同內容要求對方出具資信材料,通過書面審查,達到初步掌握對方是否具有簽約資格和履約能力的目的。
當對方是個人時,首先,必須具有締約能力,即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必須有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權利、承擔義務的資格。為證明這一點,可要求對方提供個人身份證明;當懷疑對方是精神病人時,應要求提供醫院開具的精神狀況證明。其次,必須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根據具體合同內容,出具有關證明材料。如案例2中,訂立房屋貸款合同時,除提供個人身份證明外,還應提供收入證明和他人擔保等材料。
當對方是企業時,資信材料主要有營業執照、相關資格證等。首先,通過審查營業執照,了解對方的性質、注冊資金、經營范圍,以及每年是否按時參加年檢,并與擬簽合同相對照,確定合同標的是否在對方經營范圍內、標的額是否未超過對方正常經營金額或未大大超過注冊資金,審查營業執照是否在有效期內,確保對方有締約能力。其次,對有特殊資質要求的合同,對方必須提供相關的資格證。如基建項目,對方必須有施工許可證和與工程規模相適應的資質證,再如簽訂苗木種子合同,對方必須有種子經營許可證、生產許可證等。通過對相關資格證的審查,確認對方有此類合同的簽訂資格。
如果對方是以他人或企業的名義洽談業務的,還必須要求出具授權委托書。授權委托書是委托方出具的、用以證明代理人的代理身份及代理權限的材料。無授權所為的代理、越權而事后得不到追認的代理都屬無效行為,委托方無須承擔責任。因此,我方必須仔細審查授權委托書,確認對方的代理身份和代理權限,防止對方冒用企業或他人名義簽訂合同進行詐騙。
雖然《合同法》未規定超過經營范圍、注冊資金的合同,以及越權代理所訂的合同必然無效,但我方在簽訂這類合同時必然承擔起比一般合同更大的風險,對方利用合同詐騙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在簽訂這類合同時,要提高警惕,除了嚴格進行資信調查、確保有履約能力外,還應采取其它必要措施,降低風險,促使對方履行合同,保障我方的利益。
(二)對資信材料進行核實
對方提供的資信材料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不一定都是事實,采用虛假資信材料騙取信任也是合同詐騙的方式之一,因此,為進一步確認對方的簽約資格和履約能力,對資信材料、尤其是存有疑問的材料進行核實十分必要。
1.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實。當對方是企業時,應向企業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實該企業是否存在、是否已被撤消,營業執照的內容是否真實、是否有涂改,防止對方企圖利用偽造的營業執照蒙混過關。
2.向發證機關、材料出具部門核實。向發證機關、材料出具部門核實持證人或單位是否具有證書、材料所證明的資格,以及證書是否已被撤消等,保證所提供的各種證書、材料的真實、有效。案例2中,如果開發公司向所謂出證單位核實介紹信、收入證明,宋女士的謊言及時被揭穿,開發公司就會避免這次巨大損失。
3.向委托方核實。對授權委托書的真實性產生疑問時,可向委托方進行核實,了解代理人的真實身份,核實代理權限是否與委托書上一致等,保證代理行為合法、有效。
4.向銀行核實。在經濟交往中,提供虛假賬號進行詐騙的現象屢有發生。行騙者以某企業的名義簽訂合同,卻提供自己的賬號,當我方將錢匯入該賬號后立刻取款逃跑。因此,我方還應對對方提供的賬號的真實性、與實際賬號的一致性,以及其他信息向銀行進行核實,維護我方的利益。
(三)積極收集資信材料
對方在提供資信材料時,不管以何種目的總會提供對自己有利的材料,隱瞞不利的情況。因此,我們還應積極主動收集資信材料,全面了解對方的資信狀況,最終決定是否與之合作交易。
收集資信材料的途徑很多。如,在核實資信材料的同時進行咨詢。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咨詢,了解對方在近三年內是否有故意或過失違約、違法經營的不良記錄、是否屬于合法經營,掌握信用情況;向銀行咨詢,了解對方是否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確保有履約能力;向稅務部門咨詢,了解對方近三年納稅情況,掌握對方的經營效益狀況。再如,通過聽取社會輿論、媒體報道,了解對方的信用情況。如果可能的話,對對方進行實地考察,了解有無履行合同的能力等。對收集的材料還要注意聯系、篩選,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偽存真,防止詐騙者散布錯誤信息,使我們落入陷阱之中。可見,無論采用哪種方式,只要內容能真實反映對方的資信情況,而不是捕風捉影、道聽途說,我們都應收集,綜合考慮是否與對方合作、交易。
綜上所述,在簽訂合同時我們一定要擺正思想,提高警惕,認真審查對方的資信情況,嚴格依法辦事,預防合同詐騙。萬一被對方所欺騙,切不可自認倒霉,而要采取緊急措施減少損失,同時向公安機關報案,用法律武器嚴懲不法之徒,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轉。
參 考 文 獻
[1]閻柴峰著.如何防止法人利用合同進行詐騙[J].石油企業管理.
1998,2(37)
[2]宋書國著.強化合同管理實施三查制度[J].登在石油企業管理.
1998,7(40)
[3]趙秉志等著.1999年律師資格考試專家指南[M].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4(2)
[4]邱鷺風等著.合同法學教程[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