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佳林
【摘 要】中小企業融資難不僅是中國的問題,同樣是世界的問題。融資難問題已經成為了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最根本原因。由于國家金融政策的限制和人們傳統觀念的束縛,以及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使得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相對狹窄,融資難問題日漸明顯。因此,本文通過分析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現狀,結合實際提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難;信貸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已成為調整和優化產業機構、提高國民經濟增長質量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在建立社會主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快速增長,保持市場,擴大社會就業以及增加稅收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來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加大、銀行緊縮信貸等因素,市場競爭日益加劇,中小企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其中影響和制約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原因就是融資難問題,這一問題現已成為各國政府和學術界討論的焦點。
二、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和問題分析
1.直接融資現狀不理想,民間融資成本高。直接融資是指資金的供需雙方通過一定的金融方面的工具(例如股權或債券)直接形成股權債權關系的融資行為。直接融資包括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目前,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狀況十分不理想。(1)股權融資在股權融資方面,由于我國資本市場還處于發展階段,企業發行股票上市融資有著十分嚴格的限制條件,中小企業大多還處于創業期和成長期,很難達到上市的門檻。目前在主板市場上市的有企業有1500家左右,而且大多是大中型企業,雖然也有一些中小企業,也是一些商業模式新、效益好、市場前景廣闊的高科技中小企業。雖然2004年深圳證券交易所設立了中小企業板,但由于上市條件和上市程序等與主板相同,所以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龐大的上市需求,從而中小企業股權融資的困境也沒有得到改善。(2)債券融資。債券的種類有很多,然而對中小企業而言,可以獲準發行企業債券的卻少之又少。在債券融資方面,我國目前實行“規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級審批”的規模管理,且發行的時候優先考慮農業、能源、交通以及城市公共設施建設項目。由于國家對發行規模有著嚴格的控制,特別是對中小企業融資額對的要求,使得中小企業很難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來直接融資。另一方面,國家規定對企業債券利息征收所得稅后,影響了投資者的積極性,加上中小企業規模小,信用風險大等特點,使得僅有的發行額度也難以完成。還有一些企業會選擇求助于民間融資等非正規金融渠道,這是由于中小企業的資產抵押能力較弱,信息相較大中型企業比較封閉,從國有銀行等正規渠道獲取資金面臨的約束較大。非正規渠道融資有它的優點所在,它的借貸過程比較簡便快捷,可以滿足中小企業一時的應急資金需求,但是相對正規渠道而言成本較高,風險很大,往往還伴隨著不規范的約束條件,從而成為潛在的金融風險。
2.缺乏為中小企業貸款提供擔保的信用體系。政府出資設立的信用擔保機構一般在籌建之初可以得到一次性的資金支持,但是缺乏后續的補償機制;民間機構只能獨自承擔貸款風險,無法與協作銀行形成共擔機制。就中小企業自身而言,一方面,固定資產較少,不足以抵押,因而貸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業屢屢發生逃費、懸空銀行債務的現象,損害了自身的信用度。同時,企業也深感辦理抵押環節太多,收費過高。在目前國家的信貸政策下,由于中小企業缺少有效的不動產作為貸款抵押,而擔保公司又不愿意為中小企業作擔保,從而使得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難度極大。
3.缺少為中小企業發展服務的金融機構。有的金融機構本來應該以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為己任,但在實際中這些金融機構在業務發展上與國有金融機構趨向雷同,因此,我國缺少真正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使得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不足,這也是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4.我國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因而中小企業發展缺乏完善的國家法律法規提供支持保障,目前只是按照行業和所有制性質分別制定政策法規,缺乏統一、規范的中小企業立法,造成了各種所有制性質的中小企業法律地位和權力的不平等。
三、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探究
1.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一是中小企業自身生命周期較短。根據工信部數據顯示,在我國注冊的4000多萬家中小企業,其平均壽命僅為2.9歲,我國每年約有100萬家企業倒閉,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我國《公司法》采用有限責任制度,并未確認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中小企業動輒資不抵債宣告破產,而《破產法》對債權人的產權保護又不到位,導致商業銀行等法人機構不愿意、也不敢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二是中小企業業績不理想,信用不高。大多數中小企業管理中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大都缺乏規范的公司治理,財務制度也不健全,盈利水平總體并不高,導致了抗風險能力較弱,并且企業貸款抵押擔保能力不足,固定資產不多,資產負債率高,從而使得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能力的總體評估不高;而且中小企業逃廢銀行債務情況比較嚴重,造成了中小企業的信用等級普遍偏低。
2.金融體系結構不合理,缺乏政策支持。我國的信貸體系是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雖然國有商業銀行正處于轉型之中,但是還遠未實現真正的市場化與商業化,為了防范金融風險,商業銀行的貸款對象依然主要是一些大中型企業或者大型項目,放貸時還要考慮所有制和行業性質等問題,因此中小企業很難貸到款。此外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普遍不規范而且透明度低,財務報表不真實,信用等級偏低,而且銀行和企業缺乏真實有效的信息溝通,導致了銀行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在銀行越越來越重視信貸資金安全性的今天,擔心給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風險過大所以不愿給它們貸款也是不無道理的。還有就是中小企業貸款的單位交易費用過高,而且花費時間長,手續多,銀行在收到貸款申請后一直到貸款發放所需時間過長,往往會錯過了最佳時機。
3.相關法律缺乏,難以建立正常市場秩序。雖然2003年1月正式開始頒布實施的《中小企業促進法》使得我國中小企業的境況有所改善,但是仍然缺乏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規政策條例來使之更加細化。而在2013年的“兩會”中也有代表提出要盡快修訂《中小企業促進法》來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目前我國缺乏相關的信用法律制度,中小企業資信評估體系及擔保體系不健全,而且缺乏統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使得相關政策缺乏有效協調和銜接,使得2005年至今國務院針對中小企業出臺的一些政策無法很好地發揮效果,限制了中小企業的融資。
四、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
1.加強中小企業自身發展建設,提高自身素質。(1)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加強企業經營能力。中小企業大部分為家族式企業,慣于任人唯親,這就使得企業的管理水平大打折扣。應該打破這種關系式治理方式,引入外部投資,使得經營權和管理權分開,徹底轉變企業的經營模式。此外應該建立更為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因位設崗而不能因人設崗,在各項工作流程中應有必要的控制,用以防微杜漸。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加強市場競爭力,進而提高融資能力和還款能力。(2)完善自身財務制度,提高企業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中小企業應該按照國家規定的會計制度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如實記錄記錄,堅決不做假賬,提前做好各種預算和決算,使有限的資金配置盡可能達到最優。同時,還應對本企業的財務人員定期進行專業培訓和考試,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并且企業要及時準確地對外披露各種真實的會計信息。(3)在提高信用度,和銀行建立良好關系的前提下,盡可能拓寬融資渠道。眾所周知,中小企業貸款難融資難的一大約束條件就是信用等級太低,從而使得銀行對貸款給中小企業有所抵觸。所以企業要認真履行自身職責,及時了解銀行信貸政策并且不拖欠銀行貸款,降低自身信用風險。在此前提下,企業還必須盡可能拓寬融資渠道,因為銀行貸款并不足以解決企業的資金緊張問題,而且中小企業缺的不僅僅是資金,更重要的是資金的來源渠道。
2.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體系和金融服務。針對各大銀行遠離中小企業的現狀,國家應該出臺政策,深化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改變國有商業銀行高度集權的信貸管理制度,可適當下放中小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的審批權限,向基層機構授權,對有市場,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業可以發放信用貸款,并且要簡化審批手續,完善授信制度,擴大信貸比例,從而降低銀行的管理成本和企業的融資成本。還要大力發展專為中小企業融資的金融機構,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應中小企業自身特點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多成立商業性中小型銀行,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審批標準也要適當放寬。此外應大力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尤其是要大力發展民間借貸,目前來看政府規范民間的金融借貸手段還是以管為主,對民間金融的管理仍然不夠成熟,反而將大量民間資金逼入投機性、高風險的境地,而大量的民間借貸也說明我國金融機構的職能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也證明民間擁有大量的繼續投資的資金,如果政府可以放寬政策,給予民間融資一定的合法性,勢必會大大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3.大力加強政府扶持力度,盡快健全與中小企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我國現有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法律體系有待完備,《小企業促進法》實現了中小企業融資有法可依,但是此法案法律操作性尚待加強,條文也多為原則性規定,因而實施效果并不好。盡管自2002年6月全國人大公布中小企業促進法后,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相關文件,然而與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龐大的融資需求相比,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立法、司法、政策環境仍難以滿足,配套的法律體系和管理制度建設依然任重道遠。政府不僅需要頒布綱領性的法律原則和政策導向,還需出臺與之配套的政策落實方案和法律實施細則,形成以《促進法》為核心,其他法律法規為補充,促進銀、企、政聯動共贏的法律體系(在這方面,可以借鑒日本和美國針對中小企業出臺的政策法規),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良好的條件,從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參 考 文 獻
[1]邢樂成,梁永賢.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與出路[J].濟南大學學報.2013(1)
[2]胡艷.中部地區中小企業融資的困境、原因和出路[J].企業導報.2009(6)
[3]程婷,趙寅珠.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管理初探[J].對外經貿.2012(7)
[4]張朝元,梁雨.中小企業融資渠道[M].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