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華
訴訟中的事實是指司法人員,當事人以及律師在訴訟中用證據加以證明的案件事實,我國三大訴訟中的事實是有所區別的,刑事訴訟中主要指犯罪的構成要件以及量刑事實,民訴指民事糾紛產生和發展的事實以及民事法律關系構成的事實,行政訴訟中是指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審查。在當今社會各個學科都在細化的時代,研究好三大訴訟的區別以及聯系對于我們訴訟法的發展以及更好的解決當今社會不同領域的法學案件都有著重要作用,也為實現社會的正義打下基礎。
首先,在法學的發展歷史來看,有了國家隨之產生了法律,法律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工具,刑法很好的體現了這個功能,因此任何一個社會刑法都是最早出現的,奧斯丁的“命令學說”認為法律就是一種命令。但是由于命令學說的不確定性,靜態性,無法解決類似于遺囑,合同之間的關系,因此哈特又將法律分為了義務規則和權利規則,最后凱爾森認為法律是由規則、原則組成。我國刑事訴訟是為了解決刑事問題因此它大部分有義務性規則組成,因此刑事訴訟中的事實是指犯罪的構成要件,從而確定是否構成犯罪,而民訴中的案件事實是指,需要用證據加以證明的,并非案件事實本身,而是當事人所主張的案件情況。當事人只有證明了其所主張的案件情況為真(即達到證明標準),那么該主張才被視為案件事實,即,有充分證據支持的事項被視為或被推定為事實,即法律上的真實。因此,案件事實是證明的理想目標,而非證明活動的對象,以“案件事實”作為證明對象與證明理論相矛盾。而行政訴訟主要是指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主要指行政機關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目的、情節是否與案件一致。
其次,訴訟目的不同。耶林說:“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創造者,每條法律規則的產生都源于一種目的,即一種事實上的動機?!毙淌略V訟的事實更要接近案件事實本身,只有在量刑中才會涉及到公訴裁量權,因為刑事訴訟的目的是對犯罪的懲罰和人權的保護,這其直接涉及到的是公民的人身、自由、財產,更嚴重的是對生命的剝奪。民事訴訟查明的是當事人的主張及訴訟請求,而非案件本身事實,因為民訴是為了更好解決民眾糾紛,滿足民眾的主張。行政訴訟是為了維護社會良好的秩序和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立法者目的是否實現就取決于當事人是否依法執政,因此行政訴訟主要審查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
再者,事實問題是與法律問題相對應的一個法學概念。行政權與司法權的角色分工,法官則擁有對法律問題的權威,而行政人員成為事實問題的專家,只有當法官和行政人員互相配合、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才能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區分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并予以不同對待,也體現了對社會生活現象的專業角度的精確思考和法律界職業意識的萌發,以及在司法裁判正當性基礎方面作出更加合理的闡釋的努力。訴訟中的事實是社會的產物。法律事實并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為造成的,它們是根據證據法規則、判例匯編傳統、法庭規則、法官雄辯能力、辯護技巧以及法律教育成規等事物中設計出來的,是社會的產物。在發達國家中,程序發達,法院的審查受行政“案卷排它原則”的嚴格限制,因此行政訴訟中的事實已經是行政主體通過自由裁量權裁剪后的事實,社會的產物的特性更加明顯。司法機關各司其職是實現正義的重要保障,一個法律能否是是成功的法律,要看它能否在專斷權利與限權利之間達到平衡。行政訴訟是司法權對行政權合理行使的一種事后監督制約機制,但司法權與行政權畢竟是兩種性質、任務完全不同的兩種國家權力。司法對行政的介入存在一個度的問題。作為司法審查對象的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依據行政權,通過行政程序,在認定事實的基礎上作出的法律行為。事實是感官之前呈現出的事物或者某種實際情況所做出的一種斷陳述和判定,對同一事件或物,不同的人可以從中提煉出不同的事實命題。因此司法機關不應對行政機關認定事實問題過多的干涉。
任何一個概念在不同的法律環境下都有不同的意義,三大法中的訴訟事實只有結合三大法的具體環境中分析,才會產生價值,更有利于證明標準以及舉證責任等的確立。
參 考 文 獻
[1][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2][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418~424
[3][美]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4]陳申燕.如何規范行政訴訟法中的自由裁量權[J].法制與社會.
2009(下)
[5]王祺國.論司法自由裁量權的合理運用[J].中南政法學院學報.
1993(3)
[6][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