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英
再審程序,是指為了糾正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中的錯誤而對案件進行重新審理的程序。審判監督程序在我國的民事審判程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可以監督和制約法院的辦案活動,對法院的錯判、誤判行為進行補救與改正。另一方面,審判監督程序同時也可以督促和提醒當事人對自身權利的保護。再審程序因為關系到當事人的合法權利能否得到有效保護,關系到審判程序的完善,關系到法院審判的工作,因此它的結構設置是否合理顯得十分重要,也一直是理論界和實務界爭論的焦點。但是,目前我國的再審程序卻存在著:(1)監督渠道過多且不合理;(2)程序設計多處不合理;(3)再審次數無明確限制,法院依職權決定再審以及檢察院抗訴啟動再審在時間上也沒有限制等諸多問題。因此,再審程序的修改和完善顯得非常重要。以下筆者對完善民事再審程序提出一些自己的構想。
一、啟動再審的主體問題
再審案件的啟動主體應當以當事人為核心,而注意防止國家公權對再審程序的影響和干預。檢察院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它的抗訴權限是有限制的,應該局限于國家公共利益和國有資產流失的案件。而不應當對抗當事人中任意一方的權力,以防止公權對抗私權。法院更加應該遵循不告不理原則,而由當事人來引起訴訟程序,確保法院在公眾中中立、公正的形象。因此,法院一般也不應主動發動再審,除非原審從根本上有違審判的正當性并涉及到司法基礎。
二、立案聽證與再審立案標準問題
設立再審立案聽證,實行立審分開,不僅符合“先審后定、先因后果”的程序正義的司法倫理思想,而且有利于規范再審立案的證據和事實復查,提高案件審判質量,防止司法腐敗。人民法院根據主體所提出的事由和證據,考慮事由是否充分,證據知否充足,在決定是否立案。立案聽證是對再審申請能否啟動再審程序作出決定,而不能就提請聽證案件的本身作出程序上或實體上的處分。再審程序的定位應為糾錯、救濟程序,而不能簡單地轉到一審或二審程序之中。
三、再審審查范圍問題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二審是對事實和法律都要進行一個審查,而再審審查的范圍應當是法律審查,只有特殊情形下可進行事實審。再審案件是對已完結的案件進行再次審查,而不是案件本身的審判程序。因此,一般再審審查應當比一審、二審的審查更加直接、明了,而不應更加復雜。
四、再審申請期限和次數
當事人申請再審或檢察院提起抗訴的期限應為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后兩年內提出。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愿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在兩年內申請再審。這只是對于我們國家案件的審判出現特殊情況,出現錯誤情況下的一個補救措施。而不是案件的普通審理程序。而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沒有清楚地認識到再審案件的審理對象與普通程序中審理對象的區別,不僅對當事人和代理律師參與案件造成影響,也造成案件往往出現兩審終審不終的現象。審判監督程序,不僅體現了再審程序作為救濟、糾錯程序的特別性,在司法實踐中能保證程序與實體公正。
五、再審改判標準問題
再審改判標準問題應從嚴掌握,處理好制止錯誤與維護生效裁判的既判力、和權威性的關系;公正與效率的關系;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的關系;外部監督與獨立審判的關系;兼顧訴訟經濟和利益衡量。改判標準應從四個方面判斷:第一,法院違反民事訴訟法規定,需要再審的;第二,裁判主體違法的;第三,適用法律錯誤,且該法律對案件起決定性作用的;第四,法院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
六、再審中止執行問題
從訴訟理論出發,再審之訴的啟動主體應當是當事人,但是原裁判是否中止執行并不一定由再審影響。一般情況下,原裁判并不中止執行,除非申請再審人有理由認為被申請再審人可能逃避執行或如不及時執行可能給國家利益、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財產保全措施或先予執行,并由相應的當事人提供相應的財產擔保。這樣規定正是為了保證兩審終審原則的遵守和執行。
參 考 文 獻
[1]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調研小組.民事訴訟程序改革報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謝紹靜.論中國民事再審程序之再完善[J].法學研究.2010(10)
[3]王寨華.完善我國民事再審程序[J].法學雜志.2009(2)
[4]黃芬.民事再審程序的改革與完善[J].甘肅農業.2006(9)
[5]周世虹.民事案件再審制度的改革構想[J].中國律師.2001(12)
[6]余其營.淺議民事再審程序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
[7]夏蔚,譚玲.民事審判監督程序之修改與完善[J].法商研究.2000(4)
[8]林惠.我國民事再審程序啟動機制之弊端及完善[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