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暉
【摘 要】本文首先簡單介紹了主體功能區提出的進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主體功能區的相關概念、確定原則,最后分析了主體功能區這個新的格局下空間結構的三個核心要素如何實現優化。
【關鍵詞】主體功能區;空間結構要素;空間結構優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體現在城市規劃中,就是片面強調該地域空間范圍內可實現的經濟價值,而不去顧及該區域的生態、資源、人口等與區域發展的關系,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地空間結構嚴重不合理域,進而導致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與矛盾不斷暴露出來。而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主體功能區的發展戰略構想;隨后在200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又提出了“分層次推進主體功能區規劃工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的要求;2007年,國務院出臺了相關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這一主體功能區區劃的提出對城市空間結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機遇。
主體功能區是根據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現有的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的人口分布、國土利用、經濟布局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的確定,應盡量與市、區、縣級別的行政區劃相吻合但又不局限于行政區劃范圍內,要從生態環境、人文歷史、經濟文化多角度出發,以整體空間的功能最大化、長遠及總體利益的最大化為歸宿,進一步發揮各地區的資源優勢,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補的區域分工格局。理論上講,空間結構優化主要是針對點、線、網、面、流五個經濟活動要素組成的綜合空間系統及其子系統,通過不斷地調整或重組它們的密度、空間形態、空間關系來實現,最終促使空間結構從低級向高級方向發展演變。這里提到的點、線、網、面、流也就是空間結構的基本要素,點即節點,一般指發展區域;線即軸線,一般指交通線、能源供給線;網即網絡,一般指交通能源網、通訊信息線路,是核心、節點城市、支撐城鎮與各種線狀基礎設施束相互交織、盤根錯節形成的網絡系統;面即域面或等級體系,一般指經濟活動的空間范圍;流是一個動態的要素,一般包括勞動力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等??臻g結構的優化便是針對這五大要素的優化,節點、軸線、流要素可直接優化,而網絡、等級體系是隨節點、軸線、流這三大要素的優化而同步實現優化的,那究竟在主體功能區區劃這一新的格局下如何對空間結構的三大要素實現優化。
第一,節點優化。大體上說,節點優化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三點措施:構建區域增長的中心,并強化其在經濟區中的極核地位;加大經濟區內各節點之間的經濟聯系,尤其是中心地區和外圍地區的經濟關聯;提高農村小城鎮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對不同的功能區又有一些差異性的政策措施,優化開發區由于國土的開發強度已較高、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已逐步減弱,因此需要國土資源的利用率,走立體提升的發展之路;依靠技術和制度創新,優化產業結構,提高開發潛力;將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向重點開發區轉移,培育輕工業產業集群,進一步推進城市服務業的發展。重點開發區由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較好,因此既要承接優化開發區的產業轉移,又要承接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人口轉移,在主體功能區定位上突出三點:加快工業化的進程;加快城市化以吸納和集聚更多的人口;創造適宜人口集聚的生態和居住環境。限制開發區由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不夠好,因此應減少產業開發強度、保護生態環境,提高人口素質、在提升過程中實現人口的流動和轉移。
第二,軸線優化。軸線是將一定方向規模等級不同的節點聯接起來,在地理空間上所呈現出的線狀或條帶狀。對區域空間結構的優化起關鍵作用的主要是交通廊道,比如:公路、鐵路等,在主體功能區這個新的格局下,主干通道的空間形態應做相應的調整:航空方面,多開國內國際航線,保持各區域間的通達性;鐵路方面,要加快城際鐵路網建設,加大鐵路干線的覆蓋面;公路方面,注重城市快速路體系與高等級公路網的合理銜接,加強樞紐建設,實現重大公共基礎設施的共享,從而形成一個層次分明、功能明確的道路交通網絡。
第三,流的優化。流是節點間相互作用強度的反映,更是社會經濟活動差異性和互補性的反映。對區域空間結構有重大影響的主要有勞動力流、資金流、技術流三種。對于勞動力流,對不同功能區要制定差別化的人口發展政策。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的政策導向主要是穩定人口生育率;盡力創造就業機會以吸納更多的外來人口;完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在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之間充分流動。對于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政策動向主要是降低人口生育率;提高人口素質;鼓勵人口外遷。資金流作為區域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同樣對于不同的功能區也有其差異性的政策。優化開發區主要是鼓勵高技術,服務型產業的發展;引導資源消耗少、污染少、附加值高的產業。最后對于技術流,優化開發區重點是依靠技術和制度的創新,優化產業結構。重點開發區重點是選擇性地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