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薇娟
摘 要:初中語文“先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模式,變“教學”為“學教”,是指教師利用“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分組合作探究課文,能充分發揮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自主性,改變教師“滿堂灌”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筆者分析當前語文教學現狀,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從“先學后教”產生的理論基礎、基本策略,課堂具體實現以及反思等四個方面,探究和實踐初中語文“先學后教”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初中語文 先學后教 課堂教學 探究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102-01
1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以及“先學后教”的理論基礎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一本書、一言堂、一鍋煮”模式,老師對教材不作過多的鉆研,認為只要自己講得多,知識就自然會被學生掌握。這樣,累壞了教師,也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兩難局面,最終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先學后教”的方式,關鍵在于以教師的主導性去啟發、調動、并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之形成富有個性特點學習能力。
2 實施“先學后教”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策略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方法的核心是教“學法”,教師的“教”是為了最終能“不教”。因此,“先學后教”里的“教”指的是教師放手學生充分“先學”基礎上,對尚未解決的問題,作適當的點撥,這樣大量節約寶貴的課堂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初中語文實施“先學后教”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須注意以下三個基本點。
2.1 明確教學目的,精心準備導學案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往往不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如何“先學”,腦中一片空白,因此,教師精心準備的“導學案”就可以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拐杖”。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根據課文和學情制訂學習計劃,有層次地設計練習題,在導學案中巧妙地穿插有關本課的重、難點題目,讓學生討論、交流、為實施“后教”打下良好基礎。
2.2 放手學生自學,倡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小組合作探究方式,很好地詮釋了“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因此,教學中一定不能忽視合作學習,要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學會與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師要利用“導學案”,精心設計出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如:課前幾分鐘的自由演講,教學內容分組討論、課本劇等等。通過這些活動促使學生和他人共同學習,養成合作與共享的個性品質。
3 初中語文“先學后教”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實踐
3.1 導入新課,目標定向
美國的教育家布盧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教學計劃和評價的第一步是清楚無誤、毫不含糊地表達教育目標。”
因此,教師課堂上導入課題后,首先要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目標定向合理,教師在上課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目標明確,心中有數。
3.2 設置提綱,引導自學
在“先學”的初始階段,學生沒有掌握自學的方法,需要教師通過“導學案”提示“先學”的方向、內容和方法,讓學生有綱可循,提高自學的效果。
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皇帝的新裝》導學提綱:
(1)默讀課文:畫生詞,快速默讀課文,了解故事大概內容。
(2)合作探究:圈出文中所有描寫皇帝、大臣、騙子等人內心感受的語句。
(3)拓展想象:皇帝回到皇宮后,會有什么故事發生,請你續寫一個合理的結尾。
“導學案”體現教師授課的總體思路,簡潔、明確提示了學習的任務,能引領學生觸及文本核心,引發思考。
3.3 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學生“先學”過程中,必定會對于課文,產生一系列的疑問,此時,教師可不必急于告訴正確的答案,可繼續把疑問交給學生小組合作討論解決,充分發揮“兵教兵”的作用。
如人教版語文八上《臺階》,這篇文章“導學案”合作討論的提示中只設計了一個問題:你從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父親為了修建新臺階而付出的努力?開展分組討論,各小組派代表展示小組討論的答案。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因為在這個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可以從字里行間中感受父親勤勞、不怕艱苦、節儉、自尊自強偉大品質,正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3.4 展示反饋,精講點撥
學生在研究教師所給“展示”問題的基礎上,每一個小組對本組所要展示的問題進行認真研討,并指派一名代表“登臺”講解,同組的其他同學可隨時補充,其他組的同學也可以隨時提出疑問。教師要重視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鼓勵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敢想、說、問、演、答,張揚個性,釋放潛能。
3.5 巧設練習,完成目標
教育前輩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是培養能力的課程,所以不能單純地傳授知識,一定要注意訓練……不斷發展聽說讀寫的能力。”葉老此話強調了語文訓練的重要性。因此,高效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中當堂訓練尤其重要,精講是練的基礎,精練是講的深化。
所以,教師應該立足于本節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具有啟發性、典型性的練習,可針對學生個人學習情況的差異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才能使學生在當堂練習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實踐表明,這樣能真正實現“堂堂清,課課清”,這也培養了學生今日事今日畢的好習慣。
3.6 拓展訓練,提高能力
語文的外延是生活,要求語文教師立足課堂,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得以鞏固,同時也要由課堂延伸到課外的大生活圈子中,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如在學完人教版語文七上《羚羊木雕》一文后,為了讓學生對辯論有更深的認識,我們可以設計了有針對性的拓展習題,組織學生就“到底應不應該歸還羚羊木雕?”這一觀點進行辯論,并讓學生寫成文章,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辯論能力。
4 “先學后教”課堂教學模式的反思
初中語文“先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模式的探究,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去自學,而教師則閑著沒事,成為局外人。要注意防止“放任自流”的問題,或者上課前不認真備課,而在課堂上一邊放任學生“自學”,一邊還忙著備課,這兩種傾向都是要不得的。
總之,在提倡教學改革的大潮流中,“先學后教”的課堂教學模式,變“教學”為“學教”,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獨立思維能力,又減輕了教師“滿堂灌”的辛苦,可謂一舉兩得,值得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探究并付諸日常教學活動中。
參考文獻
[1] 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劉森.當代語文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王尚文.語文教學對話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
[4] 周躍德.課堂閱讀教學“先學后教”方法探究[J].教學與管理,2007(1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