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華
摘 要: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應該是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因為它面對的是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個體,而且這些生命個體正朝著正確的、健康的、全面的方向發展。要讓小學思想品德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就必須實現“四個轉變”即:從單一說教到注重活動的轉變;從封閉式課堂走向學生廣泛的生活的轉變;從關注結果到注重過程的轉變;從重視認知到知行并重的轉變,這樣的課堂才具有生命的活力。這樣的教學才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 生命活力 新課標 轉變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168-01
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讓品德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其根本目的是使學生感受和體驗生命的美好和價值,形成健康的人格,以便能順利的融于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所以,品德課應該關注的是一個個鮮活生命體的成長。
使小學思想品德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是指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在符合學科特點和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其教學活動能真正觸及學生的生活,觸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能感受和體驗到生活的多彩和美好,生命的珍貴和價值,以及體驗、感受和認識到品德課學習是自我成長的需要,從而使品德課的育人功能得以有效實現。
要讓品德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真正發揮其育人功能,提高品德課的教學效率,教師必須實現以下轉變。
1 從單一說教到注重活動
思想品德課就是“說教”,品德課教師就是“刻板、嚴肅、教條”等形象的代名詞雖已成為過去,但當我們走進小學的品德課教學,這種現象卻并沒有完全消失,甚至在部分區域和學校還比較普遍。說教式的教學忽視的是學生的情感和道德的體驗過程,忽視的是生命活力的彰顯和激發,從而也必然使該課程的育人功能大大削弱。
要使品德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必須將“活動”與“實踐”引入小學品德課教學。新課標要求:“本課程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本課程的教學活動方式多樣,如閱讀、討論、辯論、參觀、調查、訪問、游戲、角色扮演、模擬活動、兩難問題辨析,以及撰寫報告書、制作圖表等,每一種活動都有其適用的范圍和價值”。新課標明確提出活動設計在小學品德課教學中的地位,就是要求教師徹底改變說教式的教學,將德育教育寓于形式多樣的活動和實踐之中。
品德課內容的廣泛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其教學應該是不斷構建和踐行的過程。將“活動”和“實踐”作為教學的形式,其實質就是尊重學生的認知過程和身心特點,遵循兒童健康成長的規律。說教式教學是將教師的理解和認識強加與學生,活動、實踐教學方式強調的是學生的體驗和自我構建。前者的教育是外在的,后者的教育則更多體現的是自我教育。說教、灌輸的無效性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有無數鮮活的案例。教師的專業性應該體現在遵循教育規律,設計出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方式進行教育活動。
2 從封閉式課堂走向學生廣泛的生活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資源非常豐富,這是由于該學科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及其“綜合性”所決定的。教師不能廣泛深入學生生活,必然導致兩種教學情形:道德說教或教學的形式化。
學生廣泛的生活,從生活空間可分為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區生活;從時段上可分為上學期間和放學期間(包括假期)的生活;從形態上可分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以,要讓思想品德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教師必須走進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
走進學生生活,關注的是學生的成長過程,是真正意義上的對學生的尊重和對教育規律的遵循。
走進學生生活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參與學生方方面面的活動,家訪,與學生談話,問卷調查,社會調查,觀察等。
3 從關注結果到注重過程
是關注結果還是注重過程,“孟母三遷”無疑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從“三遷”的環境變化,為孩子的成長過程創造有利因素。若沒有“三遷”的過程教育,而是停留在說教,或天天命令應該這樣,不應那樣,此孟子就必然非彼孟子了!
良好品德的形成是非常復雜和漫長的工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告訴我們,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自我修正的過程,教師能做的就是為其創造良好的條件,而這種條件是非常廣泛的,這也正是新課程要求教師從“傳授者”轉換為“促進者、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的根本所在。
注重過程,是指教師應該著眼兒童成長,全身心的思考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和教學方法。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包括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自我修養,也包括對學生生活的和精神世界的全面了解,再就是教學策略和方法的選擇與優化。
4 從重視認知到知行并重
思想品德課教學的質量非幾份試卷能檢測出來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試卷只能考察出學生是否明理和是否知道怎樣做,但并不表明他會怎樣做和他實際在怎樣做。知行的不一致的現象在小學生中普遍存在,教師的任務是教會學生做人,突出的是“做”。
教師教學關注什么,這會決定教師自身的教學行為。只關注學生的認知,就會選擇以講授、說教、灌輸、考試等方式進行教學,其次,教師只關注學生的認知,學生就自然會更多的停留在認知方面而不注重行為,這是由投其所好的安全心理和學生的向師性所決定的。所以,要改變品德課教學的說教性,讓學生知道、說道、也能做到,就需要教師?從重視認知到知行并重。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思想品德課教師不能只做經師,這是課程性質決定了的。張春興教授指出:教師必須“同時考慮社會文化和受教學生兩方面的需求與價值,而在教育運作上,應視后者為本,前者為用;視后者為教人,前者為教書”,這更適合我們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品德課教師只有努力做一名人師,實現“四個轉變”,其課堂教學才會充滿生命的活力,該課程的育人功能才得以體現,其教學才能符合小學生的成長規律和課程目標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2011版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S].2011.
[2] 2011版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S].2011.
[3] (美)Gary D.Borich.教師觀察力的培養-通向高效率教學之路[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4]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