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東菊
摘 要:教師用關愛與責任去培育留守兒童,在了解背景的基礎上,多渠道因人施教,用慈母般的愛去感化,改變不良行為。教師要創設豐富的活動,讓留守兒童在參與中體驗快樂,在活動中體驗親情,感受真愛,找回與常人一樣的花樣年華。
關鍵詞:留守兒童;關愛;責任;花樣年華;培育
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多,教育的擔子越來越重。留守兒童們的種種缺陷無不讓老師揪心,無不讓學校感到壓力大、責任重。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老師只要有一顆真摯的愛心和一份高度的責任感,不但能改變兒童的學習,還能還留守兒童們一個花樣年華。
留守兒童的發展有一個過程,孩子的行為往往善于表露,尤其是在思想方面極富于變化。不論是上課還是課間,或是上放學,只要老師善于傾注,一定會有異樣的發現。我班原有個學生叫耿連豐(化名),他父母因外出打工遇車禍雙亡,從此跟年邁體衰的爺爺奶奶過。開學初,我發現他的眼神渴求能力極強,便跟他談心,帶他到家里跟孩子一起耍。后來,我又發現他的眼神變成一種畏懼感,我便不動聲色地調查,結果是他偷了家里的錢買了很多小玩具。找到病根后方能對癥下藥,我再一次用父母般的愛去感化、幫助他。漸漸地,他開始努力學習了,回家也懂得如何照顧爺爺奶奶,在學校有好幾次趁我不注意時還跑到后面來嚇唬我。俗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身為老師,只要有慈母般的愛,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走進兒童的心里,就能讓他們感受到溫暖,改變其不良行為。
留守兒童的行為表現非常廣泛,老師要充分利用身邊資源,多渠道幫助才能獲得成功。借助班隊課、學校心理咨詢室、心理教育課等渠道開展思想、情感、獨立生活和體諒父母等方面的教育;通過開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電話聯系、親情電話、及時家訪等方式,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協調各科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發動全班學生與老師一起開展一幫一活動,把部分留守兒童分到條件較好的同學中,讓學生帶一個同學去自己家分享父母的愛。愛是方方面面的,老師只要善于利用資源,一定會將自己有限的愛擴展得無限大,有了無限的關注與呵護,沒有融化不了的冰。
留守兒童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缺少親情,缺少關愛,缺乏督促,很容易使個性單一化,思想偏向化,學習懶惰化。創設群體活動對學生的發展很關鍵。老師要盡量多組織一些有趣味、有意義的活動,充分發展他們的想象力、思考力,培養創新精神。讓他們在活動中與同伴一起找到更多的共同語言,快樂交流,毫無顧忌地合作,如,主題班會、演講活動、留守兒童的生日party等。
有了豐富的生活環境,學生便會自覺地遠離不良誘惑,同時也覺得自己成為被關愛的對象,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忘卻遠離父母的孤單,逐步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教學中還要注重愛生夸“子”,增進親密感。老師對生活自理能力,勞動觀念較強者利用一切契機激勵、表揚他們,適時摸一摸、摟一摟、抱一抱、親一親,讓他們的成就感得到流露,這樣既能培養他們的自信,又能培養他們的自立自強精神。
如今,全社會都在關注留守兒童問題,作為教師,更有責任和義務關心關愛留守兒童,讓他們在同樣的天空、同樣的陽光下成長。我相信,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只要老師們堅持不懈地用真誠去面對,用愛心去感受,用責任去創建,留守兒童也一樣會擁有花樣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