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貴洪
摘 要 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現一個企業的實力。它能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和增強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增加企業經濟效益。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企業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雙重體現,也是企業存在的意義。目前,企業的社會責任事件頻發,再論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社會責任 品牌形象 社會價值
在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企業為了謀求最大的經濟利益,它們采用各種手段來實現目標,其結果雖然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各種社會公害也相伴而來。
一、企業社會責任及作用
企業社會責任就是企業在活動中對其利害關系人應付的責任。即要求企業在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兼顧企業職工、消費者、社會公眾及國家的利益,履行保護環境、消除污染等社會責任,將企業的經營目標與社會目標統一起來。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解決就業問題。除通過增加投資,新增項目,擴大就業外,最重要的是企業科學安排勞動力,擴大就業門路,不減員就能增效,盡量減少把人員推向社會而加大就業壓力。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作為社會公民對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通過技術革新可減少生產活動各個環節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同時也可以降低能耗,節約資源,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從而使產品價格更具競爭力。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緩解貧富差距,消除社會不安定的隱患。一方面,大中型企業可集中資本優勢、管理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對貧困地區的資源進行開發,既可擴展自己的生產和經營,獲得新的增長點,又可彌補貧困地區資金的不足,解決當地勞動力和資源閑置的問題,幫助當地脫貧致富。另一方面,企業也可通過慈善公益行為幫助落后地區的人民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事業,既解決當地政府因資金困難而無力投資的問題,幫助落后地區逐步發展社會事業,又通過公益事業達到無與倫比的廣告效應,提升企業的形象和消費者的認可程度,提高市場占有率。
二、企業社會責任存在的問題
(1)企業對社會責任認知程度尚低。浦東新區勞動保障學會勞動關系專業委員會曾作過一次抽樣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當問到“你了解國際勞工標準嗎?”選擇“沒聽說過”的企業占6.4%;選擇“聽說過,但不太了解”的占77.7%;選擇“基本了解的”占11.6%,選擇“非常熟悉”的僅占1.1%;
——當問到“你了解SA8000嗎?”36.8%的企業回答沒聽說過;54.3%的企業回答聽說過,但不太了解;只有5.8%的企業回答基本了解;1.1%的企業回答非常熟悉;
——當問到“你認為對國際勞工標準應持什么態度?”66.6%的企業選擇應與國際勞工標準接軌;18.1%的企業選擇無需與國際勞工標準接軌;12.8%的企業選擇說不清楚。
上述三個問題,雖僅是企業社會責任中很小部分的內容,但從中也可窺見企業對社會責任認知程度之低。
(2)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政出多門”。至今,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形形色色很多,據說全球有三四百種,但沒有一個統一的國際標準。現行標準主要來于三個方面:一是由大型跨國公司制訂的“公司守則”。二是由非政府社會組織制定,包括聯合國全球契約(GC)、道德貿易行動(ETI)準則、由美國非政府社會組織制定的SA8000等。三是由國際組織(包括國際行業協會)制定的。如1997年經合組織組織通過的《跨國企業指導守則》、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關于跨國公司和社會政策原則的三方宣言》、國際玩具理事會(ICTI)制定的ICTI(玩具行業)等。
(3)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嚴重 。在勞動關系上,使用童工、惡劣勞動條件等;壓低勞動力價格,拖欠員工工資;不按時足額繳納員工的社保基金,還相當普遍。在社會關系上,對消費者,不少企業常以虛假廣告、虛假促銷信息,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對協作企業,不是以互利互助雙贏為原則,而是以“壟斷為王、渠道為王”,實施弱肉強食政策,搞得許多供應商苦不可言;對國家關系上,偷稅、漏稅企業,還不是個別現象。
(4)企業社會責任條件懸殊。中國企業實施社會責任,與國際跨國公司實行條件相比較,好比是一個是“未成年的少年”。國際眾多跨國公司,有的己有一二百年歷史,有的近百年歷史,最年輕的也有幾十年了。無論是資本條件、技術條件,還是管理條件等,與跨國公司都存有極大的差距。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條件,要執行同一個標準,客觀上會有很大的困難。
三、增強企業社會責任的對策
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主要涉及企業不了解社會責任,不愿意盡社會責任和社會責任標準不統一等方面,應從下述方面解決。
(1) 加強社會責任問題高等教育普及和科研工作。在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很多高校成熟的學科和專業,各種相關內容的課程設置也相當完善,如英國的諾訂漢大學商學院就有齊全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專業。
(2)媒體引導。媒體有巨大的信息放大效應,是政府開展宣傳的工具,也是企業公關活動的武器。
(3)鼓勵責任消費和責任投資。責任消費指消費者越來越關心他們所購買的商品的制作是否符合基本的人權標準和環保標準。責任投資,即社會責任投資是指在傳統的財務指標之外,以預期穩定利潤分配的持續性、遵守法律、雇傭習慣、尊重人權、消費者問題、社會貢獻程度和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等社會倫理性標準為基礎,評價并選擇企業所進行的投資。
(4)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激勵機制、監督機制和社會責任披露制度。對承擔社會責任成績優秀的企業政府應給予必要的獎勵,如慈善捐款沖抵或減免稅費、企業信譽狀況與融資以及擔保系統掛鉤、評選社會責任先進企業給予表彰、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分級評定及升降級制度等。
(5)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建設。一方面,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制訂本國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另一方面,制定和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社會責任法》。企業社會責任所包含的法律義務與道德義務如何界定是立法的難點問題,可采取發達國家的通用做法,法律意義上的企業社會責任采取強制性規范的形式予以規定,而道德上的企業社會責任則采取授權性規范的形式予以規定。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