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霞
在新課程教學中,地理教材的整合越來越受到重視。實踐證明,學生學習興趣能否激發,教學質量能否提高,與教材整合的程度密切掛鉤。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作為傳統課程資源的教材只是教師的“教本”,學生的“學本”,教材只是教學的載體。但教材仍是課程的主要載體,是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它體現的是整個教育的理念。因此,教師需要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深入教材、鉆研教材,又能夠跳出教材,大膽地進行教材整合,只有如此,才能使教材散發出新的光芒,真正成為有效、合理的課程資源。
一、把握理念,用好教材
1.重組教材,理順內在邏輯關系。教材中有的章節涉及知識點較多,如果知識點的因果關系、內在邏輯關系沒有理順的話,學生學習起來會感覺混亂。有時教師只要稍微調整一下同一框題中教材資源前后出現的次序,學生心目中的疑問即迎刃而解。如“環境問題的表現與分布”這節課的“人地關系”是難點,但教材中卻把學生較易理解的“環境問題的表現分類和分布特點”這部分內容放在之后。若能先從學生已知的、感興趣的環境問題具體表現入手,引導歸納出環境問題兩種類型,再分析其成因和分布,最后引導到人地關系上。這樣使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凸顯出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更為有效。同時教師對教材的重組也鼓舞了學生不拘泥于教材,大膽創新的意識,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就這樣在教學中得到了實實在在地貫徹和落實。
2.合理刪減,強化主干知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內容多、頭緒多、涉及面多;課時少、參考資料少。由于教材容量過大,一些有益的課堂探究活動不能充分展開,往往由于趕進度而被迫草草收場,過多的內容與有限的課時形成一對突出的矛盾。要走出這個困局,教師必須對教材進行合理刪減,以強化主干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用兩張典型的圖片可以說明問題,就沒必要把教材中所有的圖片都用上;如果有更易于為學生發現問題和理解問題的例子,就可以不用教材中的例子。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五章問題研究:“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研究探討如何選擇城市交通運輸工具,發展城市交通。如果學生已經了解了問題研究的一般方法,而且該課題與學生生活實際距離又較遠,就可以舍棄。
3.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博取眾家之長。新課程實行“一綱多本”,出現了人教版、湘教版、中圖版、魯教版四種版本教材。在這種局面下,教材并不完全是按照課程標準的順序和內容劃分而編寫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對課標理解的差異、把握角度的不同,都在課標基礎上有所創造,各有特色。教師要注重對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尤其要注意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述相同的內容,可以將各版本中個性化的內容及相關表述作為取舍教材的重要參考和借鑒,以博取眾家之長。如關于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幾個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落實課程標準的內容上,相同點是:都分析了工業區位因素、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工業對環境的影響。不同的是:分析的角度不完全一樣,如分析工業區位因素,人教版主要從原料、市場、動力、勞動力、技術及其區位因素的變化角度進行分析;中圖版主要從原材料、運輸、市場、勞動力、環境因素等方面進行分析;而湘教版集中分析了運輸、土地、集聚三大因素。同樣,關于工業的地域聯系、工業地域的類型和工業對環境的影響等,這幾個不同版本教材分析的角度也不一樣。教師應該以本地教材為主,吸收其他版本的精華。
二、先呈地理現象,后現地理原因
先呈地理現象,后現地理原因,有利于教師與學生沿著知識主干到分支,按照邏輯順序進行深入而細致分析。例如,呈現地理現象:“越往山上爬,氣溫越低,盡管山下的氣溫超過20度了,山里卻也就10度的樣子。好在鄭裕出發時有所準備,看著瑟瑟發抖的兩個女孩,他從隨身攜帶的包里拿出兩件滑雪衫,把鄭瑩的遞給她自己,而鄭裕那件頗大的,卻遞給了宋逸雯‘我的,湊合著穿吧,山里冷。”(摘自小說《重生演義》)然后進行教學探究:
第一步,描述地理現象:“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第二步,聯系相關知識得出初步結論。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對氣溫的影響,應當是地面輻射的能量影響大些。
第三步,深入探究分析。為什么距離太陽近,得到的熱量不多?地面輻射的能量來源主要是太陽能還是地球內能呢?由太陽輻射光譜圖了解太陽輻射能量集中在可見光波段(短波輻射),而地球近地面大氣主要成分是氮氣、氧氣、水汽和二氧化碳氣等它們對短波輻射吸收作用很弱,所以大氣直接獲得的太陽輻射能較少。另一方面,地面吸收了大量的穿透云層的太陽輻射而增溫,產生能量較弱的地面長波輻射,它們絕大部分被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氣等吸收,大氣增溫較大。因此,近地面的大氣不是直接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而是直接吸收地面輻射而增溫。所以,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第四步,延伸拓展。進入大氣層的太陽輻射的削弱形式及影響因素,大氣逆輻射及其保溫作用,全球熱量平衡與溫室效應。這樣,學生有條不穩地把“大氣的熱力過程”這節本來非常繁雜的內容有效掌握了。
三、努力創造條件,開發利用網絡資源
新課標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網絡中的地理信息資源、電子地圖和信息技術優化地理教學。就地理學科的特性而言,有許多內容是非常吸引人,適合以計算機技術來表現及傳遞給學生的。計算機技術可以有效地整合文字、圖形、聲音、動畫、遠距立即互動傳輸等等。通過計算機技術可結合多媒體的圖文及影像來延伸、拓展地理教材,無論是區域地理,還是自然地理或者人文地理等各種內容的素材,如今均能通過計算機以更好、更有效率的方式展現給廣大學生。比如,網絡中的旅游資源介紹豐富多彩,利用網上的旅游資源進行課堂教學,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豐富了教材內容,提升了學習成效。
高中地理學習是在初中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寬和深化,它們之間有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做好初高中的銜接,才能使高中地理學習更順利。高中地理課程不是區域地理,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形成的區域分析、區域比較的方法和能力應當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與鞏固。因此,教師有時也要適當補充初中的內容,讓學生能在一個區域的背景下更好地討論和學習地理問題。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