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強松
語文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點學科。在小學階段,學生在學習語文學科的過程中,要學會閱讀和寫作等基本的素養(yǎng)。而小學語文的教學就是要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好的閱讀技巧,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這樣才能為他們在今后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這個教學過程也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作能力,使學生在此階段養(yǎng)成愛寫、想寫、樂寫的優(yōu)良習慣,最終達到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的目的,為他們以后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根基。
而要讓小學生有一個好的寫作基礎,就必須要讓他們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因為讀與寫兩者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緊密結合的。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教學,另一方面還要加強讀寫聯(lián)系的教學,要做到讀與寫地滲透,讀與寫相結合。讀與寫的結合是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是一條最有效的途徑。因此,如何把閱讀與寫作有效的結合起來就成了最為關鍵的一步,當然這也是廣大小學語文教師一直正在探索的問題。筆者現(xiàn)根據(jù)自己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總結出了幾條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們參考。
一、借用教材,進行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的內涵就是要在“讀中學寫”“讀后練寫”。這說明讀是寫的基礎,大量的閱讀對于寫作來說很重要,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寫好文章來說很關鍵。因為寫作的根在閱讀。所以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要想寫好作文,就必須進行大量的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去領悟好的寫作方法,“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小學課本中所選的教材都是中華民族中最經典、最優(yōu)秀的、最值得朗誦的文章。教師如能從教材入手,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閱讀,去領悟其中的真諦,讓學生領略作者的思路,體驗作者的情感,從而解決作者寫了什么、為什么要寫等問題,并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掌握到作者的思路,理解課文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和寫作方法的,以及如何安排篇章結構的,讓學生真正去體會作者字里行間傳遞出來的情感,讓學生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思想。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理解教材,掌握課文內容,并且還對作者如何布局,如何運用語言和寫作方法來展開自己的情感。學生學會了寫作方法,自然也會在以后的寫作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去運用。
二、以單元為塊,進行讀寫結合
小學語文的教材都是以單元為單位的,每個單元體驗的主題是不同的。可能每一單元的課文在表達方式上會有所差異,在積累方面、讀寫方面對學生的要求會有不一樣的地方,在對學生的讀寫訓練的形式上會有差異。但是,一個單元中對學生的作文訓練,其內容卻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所以,教師在安排的每個單元的讀寫練習時,一定要有效地運用各個單元的這些訓練,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學生想說就說,要說就給機會說,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憑借教材,以閱讀為基礎,把握課文的文路,理解內容,領會課文中那些寫作方法。等到在單元訓練中教師讓寫類似的文章時,他們就能很輕松地按照寫作寫出自己的習作。可見,以單元為塊,訓練學生的讀寫結合,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方式。
三、選準教材中的讀寫結合點
任何知識都不光只是在課堂上攝取的,雖然每個學期都會開展作文訓練,進行幾次單元的寫作練習,但只有這個顯然是不夠的。教師要重視在教學過程中,挖掘每篇課文中蘊含的讀寫資源。因為,課本中所選的課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都蘊藏著豐富的讀寫資源,只要教師把握好時機,選準讀寫的結合點,經常性地去鼓勵學生進行類似的練習,比如進行仿寫、改寫、續(xù)寫、擴寫、插補寫等形式各異的且具有創(chuàng)新性質的練習,就一定能夠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很好地培養(yǎng)和鍛煉,進而達到在讀寫結合中創(chuàng)新教育的目的。
例如,教師在教學進行仿寫練習時,要注意這種方法對于低年級、中年級的學生來時是適合的。所以教師在教低、中年級的學生練習寫作時要注意細心地引導、耐心地幫助,以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否則,學生在以后將出現(xiàn)怕寫作文的現(xiàn)象。
四、拓寬閱讀面,進行讀寫練習
盡管小學語文課文是經過精心挑選出來的,但畢竟篇數(shù)有限,學生從中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閱讀面是狹窄的。這樣就從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寫作水平的發(fā)揮和提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好課本中的課文的閱讀,更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擴大其閱讀量。
郭沫若先生主張“多讀名著”,其原因是名著里的內容豐富、深刻,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兒童作品可以稱為是作文的典范,因為這些文章在立意、構思、語言等方面都很有創(chuàng)意。詩歌、寓言、漫畫等這些作品里面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創(chuàng)新元素,對觸發(fā)學生的靈性有很大的益處。每當學生閱讀完,都會受到啟迪,在構思上、語言上會有所感悟、有所熏陶。
五、鼓勵學生日記
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讓學生有意識地去豐富自己的見聞、見識,感悟自己,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從而積累習作素材。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要想寫一手好文章,就應對周圍的事物、周圍的環(huán)境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去對生活中一草一木、景物、天氣、人物進行觀察,去感受生活百味,然后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從而積累素材。
讀中學寫,以寫促讀,讀寫相輔,整體推進,對于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整體的課堂教學的效果,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及提升學生的人生品味都有極大的益處。可見,學生只有經過大量地讀寫練習,多多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才能真正地掌握祖國的語言,讓這種美妙的音符傳遞下去,讓祖國的語言更美好。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