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仁華
“思維是無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的思維。”寫作是學生思維的一個過程,是學生在知識上的豐富和生活上的感悟。文章是思維形態的一種外在的表現。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關鍵是要抓好學生思維品質和思維方法的培養。因為學生作文的過程,就是學生綜合運用語文基礎知識不斷創新的思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思維表現出了最本質的思維特征——創新,即思維的發散性。
發散性思維,又叫求異思維、輻射思維,其方式就是演繹推理,發現特點,對事物進行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探索。不善于求異,就永遠不能真正理解、駕馭多姿多彩的世界。怎樣避免作文內容上的撞車,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一、創設環境,尊重個性
尊重個性發展,培養創新精神,這是《語文課標》對作文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個性是創新的前提,沒有個性就沒有創新。培養學生作文的發散性思維,首先給學生創設一種良好的、自由的、寬松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積極思維的條件,讓學生思維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得到施展,并逐漸對作文創新產生興趣。
二、注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發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是一種輻射型的思維方式。它從多角度、多起點、多層次、全方位地來思考問題,是創造思維的核心。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引導學生積極突破思維定勢,發展學生思維的多極性、敏銳性、深刻性、獨立性、創造性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這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構思作文之初,教師要讓學生用發散性思維打開思路,做出最佳選擇。圍繞作文題目,做思維輻射,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平面到立體,跳出事物點、線、面的限制,從而使主體思路更加靈活。如:從我們日常生活的細小事情中,發現作文題目蘊含的社會意義,從小事中挖掘深刻主題,就是以小見大的寫法。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教師經常要求學生在平常觀察事物時,要善于發現事物并產生聯想,運用發散性思維,抓住“小”來反映“大”。同時,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能力,還要要求他們在平時注重擴大閱讀面,擴大見聞,沉淀文化底蘊,為作文的發散思維打下基礎。
三、培養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的技巧
當前中學生寫作文,常常是千文一面,平淡乏味。其實,同一個題目,可以衍生出千千萬萬篇作文。那么,怎樣才能把作文寫的技高一籌呢?
1.鼓勵學生多角度審題。多角度審題,即在指導學生作文審題時,提出審題要素,鼓勵學生多側面,多角度,深入而靈活審視題目的內容、要求,審清題目的范圍、體裁,提示題目的意義、重點等。引導學生找出內涵,指點學生領悟題目蘊含著的新意和深義以及比喻義或引申義,幫助學生發現特點,找出規律,引導學生認識創新思維審題的變通性,領悟靈活性等等。
2.引導學生多側面立意。多側面立意,即立出新意,引導學生根據題意,不落俗套地確定積極、富有新意的中心,突出創意,使作文蘊含一定的創新成分,顯出新特點,引導學生認識創新思維的觀察敏銳性,立意新穎性的特點。
四、鼓勵學生在作文中大膽創新
在作文教學中,如果教師過早地規范學生的思維,就會扼殺學生的靈氣。如:有些教師只給學生講構思、講立意、講篇章結構的規則,要求學生研讀規矩,認為這樣可以在考試中得高分。而這種做法恰恰扼殺了學生寫作的激情,凝固了學生的思維,僵化了學生的思想,使學生對寫作產生了畏懼心理。
炊煙不一定是裊裊的,落日不一定是殘缺的,古詩有云:“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以,我們的作文教學不要把學生的眼光鎖在狹小的學業天地之中,而應該促進學生一絲不茍地、獨立地、自信地用嚴峻的眼光審視周圍環境與人生大舞臺;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勤奮好學,孜孜不倦、鍥而不舍地探索未知世界。在創新活動中學會發散性思維,增強創新意識,激發創新靈感,迸發創新火花,產生優秀的創新佳作,從而最終造就創新性的人格。
總之,作文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沒有創造性,就沒有藝術。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使學生思維敏捷,思路開闊,思考周密,認識深刻,具有獨創性目的。我們教師要逐步打破當前教學模式的清規戒律,為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而探索,使學生真正具有扎實的寫作能力,不僅能應付考試,還能應付未來社會的需求。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中學初中部)